鄺贊 (香港)
鄺贊(英語:Kwong Tzan, Kwong Tsan,1892年—1958年),原名鄺迺志,早籍廣東台山縣,在上海時期,他的攝影學、無線電使用技術、有聲電影的電影錄音技術硏究均有顯著的發展和成果。 三十年代在香港創業,鄺贊於1939年獨資創辦國家電影製片廠 (國家片場) Kwokar Film Studio,和戰後的「自由片場」(Ziyou Studio),他擔任電影製片、監製、策劃、錄音、本土製造電影技術等工作。在香港,他從事電影工作方面更是不遺餘力。 生平鄺贊原籍廣東台山縣人。父親鄺光儀為一名秀才,家族在中山市石岐縣曾經營一間油炸廠,廠名「廣吉豐油炸」。 鄺贊早年在上海求學及工作,早年在上海先施公司的攝影用品部門當主管並著作了《實用攝影學》上冊,由上海先施公司於1921年出版。 上海時期攝影學鄺贊著作有《實用攝影學》(上册)[1]一書,上海先施分公司於1921 年 1 月出版,在1922 年 6 月再版。 無線電學1927 年 3 月19 日中國第一座「玻璃電台」面世。 這座由鄺贊建造之「無線電話台」於1927年3月19日在上海新新百貨公司六樓正式啟播,成為第一座由中國人民間自家設計的播音電台[2] [3]。 上海人稱這為「玻璃電台」,特色就因為這個電台透明開放,成為上海一個重要文化象徵。 1935年, 在上海成功試制電影錄音機稱為 「鄺贊通」 [4] "Kwong Tzan Tone" sound on film system(有聲電影技術)。 1935年,曾為廣州藝聯影片公司的粵語有聲記錄片《軍校生活》收音,此影片於1935 年 9 月 22 日在廣州公映。 1935-1937年期間,鄺贊為上海「聯華影業公司」做有聲電影的錄音師及顧問。電影包括《天倫》(1935)、《狼山喋血記》(1936)、《黛玉葬花》(1936)、《迷途的羔羊》(1936)、《浪淘沙》(1936)《春到人間》(1937)、《前台與後台》(1937)、《聯華交響曲: 春閨斷夢》(1937)、《聯華交響曲: 陌生人》(1937)、《聯華交響曲: 月夜小景》(1937)、《聯華交響曲: 瘋人狂想曲》(1937)、《聯華交響曲: 鬼》(1937)。 香港時期創辦及經營電影製片廠1937 年,日侵華加劇,鄺贊連同家人,還有所研製成功的有聲電影錄音機離開上海到香港。 到香港後,鄺贊創辦了「國家電影製片廠」Kwokar Film Studio(即「國家片場」),又發明電影技術小作品如「鏡神經」 、「導演鈴」....等一系列方便電影拍攝的小裝置。 1939年,鄺贊在香港銅鑼灣利園山山頂創辦了「國家電影製片廠」Kwokar Film Studio(即「國家片場」)。 在1939-41年期間,鄺贊將「國家電影製片廠」遷移去九龍白鶴山山腳九龍城侯王廟傍側的農地重建,繼續經營他們有聲電影攝製平台,九龍城的首家電影製片廠,並拍攝製了二部關於抗戰影片,包括《地久天長》(香港,1940年)和《前程萬里》(香港,1941年)。 香港重光後,於1946年九龍城國家片場重建攝影棚後, 馬上接獲由何非光編導的《蘆花翻白燕子飛》(1946 年 12 月 14 日在香港公映), 鄺贊参予此片的電影錄音工作。 戰後,鄺贊在九龍城「國家片場」旁創建一間較大面積的片場 ,稱為「自由製片廠」Ziyou Studio(即自由片場),繼續經營他們有聲電影電影製片廠。自始,這二間電影製片廠房,除了用作自資拍片外,設有代客 (獨立影業公司)攝製電影,更有租給獨立影業公司創業。 電影監製鄺贊的創業作是1939年上映的《夜送寒衣》[5] ,此片設有「鄺贊通」有聲電影技術, 在前利園遊樂場作為片場,再由上海邀請胡鵬到香港並為此片執導。 鄺贊監製這部有聲電影《夜送寒衣》(04/17/1939首映),這影片也是香港導演胡鵬[6]的出道電影。 拍攝電影技術鄺贊自行鑽研及試製立體/3D電影技術,於1953 年共拍攝了二套粵語立體/3D電影包括《戰古城》和《淘金記》[7]。 《戰古城》:觀眾須戴上紅綠眼鏡觀看,是香港製造的第一套立體電影,1953年5月22日在香港公映。 《淘金記》:觀眾須戴上偏光3D眼鏡觀看,租用偏光3D眼鏡需費HK$0.20, 買下來是HK$0.80,這影片的立體拍攝技術可媲美當時高清水準的美國立體影片,此3D電影於1953年6月19日在香港公映( 香港影片大全第四卷(1953-1959): 編者的話)。 1957年,鄺贊又自行鑽製變形透鏡技術拍攝闊銀幕電影[8][9][10]《木蘭從軍》(1957年5月25日在香港公映),這套影片以「偉大綜合體」濶銀幕電影技術命名。 鄺贊片場遺址現今九龍城賈炳達道公園的西北位置,是鄺贊創辦的「國家片場」及「自由片場」遺址,而公園內的一棵大榕樹正好是這二間片場的座標。這棵大榕樹更是《城市論壇》的背景。
電影出品國家電影製片廠 (國家片場) 由鄺氏父子三人 [11](鄺贊[12]、鄺寧、鄺光) 先後獨資創辦及經營了三十餘年。 除了獨資創辦及經營片場以外, 鄺贊曾先後獨資創辦成立「勝利影業公司」、「娛樂影業公司」及「成功電影公司」,自資及出品的電影,包括《夜送寒衣》(香港,1939年) 、《冤枉相思》(香港,1947年)、《款擺紅綾帶》(香港,1948年) 、《淘金記》(香港,1953年3D電影)及《木蘭從軍》[13](香港,1957年)。 電影作品製片
監製
策劃
電影錄音師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中國攝家協會: 攝影技術圖書的出版(第一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電影歷史: 國家片場-鄺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重塑鄺贊創辦的國家片場九龍城遺址 Kwong Tsan's Kwokar Film Studio in 1950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