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血脈論
〈達摩血脈論〉,又稱〈達磨大師血脈論〉、〈血脈論〉,是一篇禪宗著述,為《少室六門》之一。相傳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著作,[1]有人認為該書並非達磨所作,應是與《寶林傳》同時(801年)或稍後時期撰成[2]。本論為《宗鏡錄》所引用,但未提及書名與作者名號,只稱是先德所說。[3] 內容及影響本論主要講述眾生本具佛性、本心(法身)即佛、無所拘束,只因執著於外相而陷入生死輪迴,如能尋明師則有見性機會,但無法透過自修苦行參學而開悟,見性即是成佛;反之,若不求見性,僅從事念佛、禮佛等有為法,表面上做事,則無法成佛,其中一段內容清楚告知,故知有為之法,如夢幻等。若不急尋師,空過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稀有。 達摩血脈論,開宗明義前言: 三界混起,是佛、聖、凡三界混到人間,前佛則為聖人,後佛則是擁有人身的眾生。 其中更為精華兩段內容如下: 若從聖入凡,示見種種雜類,自為眾生,故聖人逆順皆得自在,一切業拘它不得。 聖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類業,被它聖人轉,天堂地獄,無奈何它。凡夫神識昏昧;不同聖人,內外明徹。 本論標舉: 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該理念成為後世禪宗的標語。[4] 此外本論結尾偈語:「吾本來此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也常被認為預言後世禪宗傳承六代之體系:(初祖達摩、二祖慧可(公元487年-593年)、三祖僧璨(公元?-606年)、四祖道信(公元580年-651年)、五祖弘忍(公元602年-675年)、六祖惠能(公元638年-713年),但其世系說法尚存爭議),或說預言六祖惠能圓寂後門下弟子創立之五個宗派:(河北臨濟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溈仰宗、廣東雲門宗、江蘇法眼宗)。 版本及收錄位置本論於《卍字版續藏經‧諸宗著述部‧禪宗類》中稱為〈達磨大師血脈論〉,與〈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達磨大師悟性論〉、〈達磨大師破相論〉等[1]並列;朝鮮梵魚寺版《禪門撮要》收錄《悟性論》以外的三論;[1]《大正新修大藏經‧諸宗部‧少室六門》中則稱為〈血脈論〉,與其他三論、〈心經頌〉、〈安心法門〉等五文合集。《少室六門》版本相較《續藏經》版本,缺少前面由任哲所寫的序言,結尾文字也稍有差異,如下所示:[5] 《卍字版續藏經‧諸宗著述部‧禪宗類‧達磨大師血脈論》版本
《大正新修大藏經‧諸宗部‧少室六門》血脈論版本
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