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儀

趙天儀(1935年9月10日—2020年4月29日),台灣詩人、評論家。筆名柳文哲。曾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代理系所主任,也曾擔任靜宜大學中文系教授兼文學院長、台文系講座教授、生態所教授等職務。

曾獲台灣省台中文藝協會自強文藝獎章新詩獎、巫永福評論獎、行政院文建會文耕獎、大墩文學獎、台灣文學家牛津獎等獎項。[1]。著有多部作品及評論。參與多個文學社團,有:笠詩社台灣筆會、台灣省兒童文學協會、中國新詩協會台灣美學藝術學學會等社團。曾經主編過笠詩刊台灣文藝台灣春秋滿天星等多種刊物。「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共同發起人[2]

生平

求學時期

趙天儀1935年9月10日出生在台中市榮町(今天的繼光街),2020年4月29日辭世於台北市,享壽85歲。幼稚園到小學四年級這段期間接受日式教育。太平洋戰爭期間,為了躲避戰禍,全家疏散到台中市附近的大里市五張犁。初中以前,趙天儀在鄉村成長。初中與高中,趙天儀就讀台中一中。初中時期,他展現了對文學的興趣和熱情,開始大量讀詩。據他的說法是「從詩經到清詩選,從冰心艾青,從大陸的作品到台灣的詩刊詩集,甚至日文詩集、英文詩集」。除了詩,他也瘋狂閱讀中國古典章回小說、武俠小說、中國新文學作品。初二,趙天儀和李敖同班,一同創辦「初三上甲組報」,出版油印的報紙型週刊,出了十四期。李敖負責週刊的主編,寫作社論;趙天儀則負責編輯副刊。高中以後,趙天儀開始閱讀哲學著作,大量收看歐美各國、日本電影,以及1949年以前的中國大陸電影,視野更為寬廣,不過文學並沒有因此被冷落一旁。高中時期,趙天儀大量寫詩,並常常和白萩等文友相聚談論文學,也開始留意日治時期或戰後初期的前輩及其作品[3]

1962年趙天儀出版第一部詩集《果園的造訪》。這部詩集和另一部詩集《大安溪畔》,主要收錄了趙天儀中學時期、大學時期到研究所時期的作品。他在笠詩社創立之前,曾與桓夫杜國清創立《詩展望》。三人在前輩詩人李升如的支持下,借台中民聲日報的編輯,創《詩展望》,出了十多期;之後在台灣日報出了兩期。這份刊物「由桓夫主編油印出刊了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在《笠》創刊的時候,還繼續出刊」[4]

與「笠」詩刊相關的事

1964年3月1日週日,吳濁流在台北市台灣省工業會四樓舉辦座談會,與會的青年作家眾多。會後,趙天儀、桓夫白萩王憲陽等詩人到吳瀛濤的家裡討論創辦詩刊的事情,眾人討論相當熱烈,於是他們在1964年3月8日創立笠詩刊。3月8日當天,趙天儀雖不在笠詩刊創刊現場--卓蘭詹冰家裡,不過隨後受到邀請,成為同仁,與吳瀛濤薛柏谷黃荷生白萩杜國清王憲陽詹冰桓夫林亨泰錦連古貝笠詩刊笠詩社的共同發起人。

趙天儀與林亨泰錦連古貝白萩李魁賢桓夫林煥彰李敏勇郭成義李勇吉等人,參與笠詩刊實際的編輯工作。此外,趙天儀還參與笠詩選《混聲合唱》、《華麗島詩集》、《美麗島詩集》等詩集的編輯、策劃工作[5][6]笠詩社成員之中,趙天儀經常撰寫詩評,著有《美學與批評》、《裸體的國王》、《詩意的與美感的》、《現代美學及其他》等評論集。除了詩評,他也寫書評,曾繼林亨泰撰寫「笠下影」專欄,同時又開闢「詩壇散步」[7]

台大哲學系事件

1974年爆發台大哲學系事件,12位專任、兼任教師遭到解聘,趙天儀被波及,名譽、前途受到嚴重影響,失業一年。後經其師齊邦媛引介,進入國立編譯館服務。

不甘真相埋沒,他在1979年編著《台大哲學系事件真相》一書。多年後,台灣大學平反哲學系事件受害者後,趙天儀將平反所得到的補償金新台幣六十萬元,加上四十萬元,在靜宜大學成立「趙天儀文學獎學金」,補助靜宜大學學生從事文學創作或台灣文學研究[8]

笠詩社以外的文學活動

趙天儀曾任台灣省兒童文學協會理事長,積極推動國內兒童文學的創作和交流。早先也曾經參與鍾肇政主編的《新詩集》(1965年,屬於「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是重要的編輯委員,著有〈二十年來的台灣詩壇〉一文,報告戰後二十年台灣詩壇發展概況。

觀點

趙氏曾經在出刊於1987年的《臺灣文藝》雙月刊的卷頭論壇中指出:「所謂臺語文學創作,除了使用河洛話發展而來的臺語創作之外,也涉及客家語原住民的語言等文學創作的問題。」[9]

作品[10]

論述

論述方面,有以下幾本:

  • 《美學引論》:笠詩社,1966年出版。
  • 《美學與語言》:三民書局,1971年5月出版。
  • 《美學與批評》:有志出版社,1972年3月出版。
  • 《裸體的國王》:香草山出版社,1976年6月出版。
  • 《正常的美感》:香草山出版社,1976年6月出版。
  • 《現代美學及其他》: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3月出版。
  • 《兒童詩初探》,富春文化公司,1992年11月出版。
  • 《台灣現代詩鑑賞》,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5月出版。
  • 《兒童文學與美感教育》,富春文化公司,1998年12月出版。
  • 《台灣文學的週邊─台灣文學與台灣現代詩的對流》,富春文化公司,2000年12月出版。
  • 《時間的對決─台灣現代詩的評論集》,富春文化公司,2002年5月出版。
  • 《兒童文學的出發》,富春文化公司,2006年3月出版。
  • 《台灣美學的探求─美感世界的造訪》,富春文化公司,2006年12月出版。

詩集

詩集的出版,有以下幾本:

  • 《大安溪畔》:笠詩社,1965年10月出版。
  • 《果園的造訪》:雙葉書廊,1962年12月出版。
  • 《牯嶺街》:三信出版社,1978年8月出版。
  • 《趙天儀詩集─壓歲錢》:笠詩社,1986年2月出版。
  • 《林間的水鄉》: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2年5月出版。
  • 《腳步的聲音》: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1月出版。
  • 《歲月是隱藏的魔術師》:富春文化公司,2006年12月出版。

散文、兒童文學

散文作品有以下幾本:

  • 《風雨樓隨筆》: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出版。
  • 《風雨樓再筆─台灣文化的漣漪》:台中市立文化中心,2000年11月出版。

兒童文學作品有以下幾本:

  • 《變色鳥》:信誼基金會出版,1978年3月出版。
  • 《如何寫好童詩》:欣大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
  • 《小麻雀的遊戲》:欣大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
  • 《漢聲童詩百首》:漢聲語文中心,1986年5月出版。
  • 《筆耕在春天》:正中書局,1992年3月出版。

褒揚令

2020年11月14日於靜宜大學舉行追思紀念會,文化部部長李永得代表頒贈總統褒揚令,由夫人詹秀金代表受贈,褒揚令全文為:

靜宜大學文學院前院長趙天儀,篤行溫毅,器識淹雅。少歲卒業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淬勉砥礪,燦然有成。歷任臺灣大學、國立編譯館、靜宜大學教授暨編纂等職,躬蹈默化薪傳理念,形塑優質研習風氣,薰沐甄陶,琢玉芬芳。公餘握鉛不輟,偏擅散文新詩創作,旁及兒童文學論述;描繪底層社會景況,勤抒愛鄉護土情懷,筆觸真淳樸簡,題材贍逸多元,敷章體調,曉暢清拔,尤以《牯嶺街》、《變色鳥》暨《風雨樓隨筆》等稱美。復邀集同好籌辦《笠》詩社,厚植人文感悟鏈結,張拓宏觀知性視野;首闢兒童詩園專欄,增益磋磨交流管道,意切辭豐,兼容並蓄;瑰才抱德,卓著時譽。曾獲頒巫永福評論奬、臺中市大墩文學貢獻獎、吳三連文學獎新詩類等殊榮,銜華佩實,群倫共仰。綜其生平,杏壇立百年惠愛之志,翰苑揚儒士欽羨之聲,弸中肆外,矩範昭彰。遽聞遐齡殂謝,軫悼良殷,應予明令褒揚,用示政府嘉念碩彥之至意。

總   統 蔡英文    
行政院院長 蘇貞昌    

家庭

  • 趙作霖(祖父):娶王甘為妻。
  • 趙蔡監(祖母)
    • 趙大川(大伯)
    • 趙水木(父親,1915~?)

參考文獻

  1. ^ 李瑞騰/主編,《中華民國作品目錄(新編)》4,台北市:文建會,1995年3月出版。
  2. ^ 調降文言文比率 鍾肇政等135位作家連署支持. 自由時報. 2017年9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9月11日) (中文). 
  3. ^ 趙天儀/著,〈開拓台灣現代詩的原野─訪問趙天儀對話錄〉,《台灣文學的週邊─台灣文學與台灣現代詩的對流》,台北市:富春文化,2000年,頁172~180。
  4. ^ 趙天儀/著,〈從荊棘的途徑走出來〉,1980年12月第70期《台灣文藝》。
  5. ^ 趙天儀/著,〈從荊棘的途徑走出來─《笠》百期的回顧與展望〉,《台灣文學的週邊:台灣文學與台灣現代詩的對流》,富春文化,2000年,頁196~207。
  6. ^ 趙天儀/著,〈笠詩社戰後新生代詩人的台灣的意象〉,《台灣文學的週邊:台灣文學與台灣現代詩的對流》,富春文化,2000年,頁218~253。
  7. ^ 趙天儀/著,〈期待批評哲學的建立─《笠詩刊》的對象批評與後設批評〉,《台灣文學的週邊:台灣文學與台灣現代詩的對流》,富春文化,2000年,頁129~130。
  8. ^ 趙天儀/著,〈台大哲學系事件的回顧〉,2012年7月第83期《文學台灣》,頁7~16。
  9. ^ 趙天儀. 〈曙光再現——試論臺灣文學的研究〉. 《臺灣文藝》 (臺北市: 臺灣文藝雜誌社). 1987, (期107): 頁5 (中文). 
  10. ^ 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國立台灣文學館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