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以諾

譚以諾
出生 英屬香港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教育程度香港科技大學電腦科學工學士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文學碩士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哲學碩士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哲學博士
职业作家、文學評論家和學者

譚以諾(英語:Enoch Tam Yee Lok),是一位香港作家、文學評論家和學者,亦是學術評論網站微批和獨立出版商手民出版社的創辦人,曾奪得2010年中文文學創作獎文學評論組冠軍和2014年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1][2],以及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任教[3]。現為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助理教授[4]

生平

譚以諾自幼喜歡閱讀,中學時期就讀男校,經常與友人一同追看武俠小說和科幻小說,尤好金庸倪匡小説[2]。後來在學長的推薦下閱讀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並愛上了西方文學,並又閱讀了《百年孤寂》、《罪與罰》等名著,大大影響了他日後的寫作風格[2]。譚後考入香港科技大學攻讀電腦科學,並選修了不少與文學相關的人文學系課程[2]。畢業後繼續於科大攻讀人文學文學碩士哲學碩士,以及擔任研究助理[4]。譚在攻讀文學碩士期間開始撰寫藝術評論文章,亦曾擔任文學期刊《字花》的編輯[5]。譚於2010年憑《生態批評與「再棲居」:以吳煦斌的〈石〉、〈山〉、〈獵人〉為例》一文奪得中文文學創作獎文學評論組冠軍[1],並在翌年出版了長篇小説《黑目的快樂年代》[2]。譚亦在2014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評論新秀獎[2],隨後分別於同年5月和2015年創辦了影評網站映畫手民[6]和學術評論網站微批[5],同時自2014年起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擔任兼職講師[4],並在2016年兼任課程主任[5][3]。2015年,譚亦創辦了手民出版社,主要出版和售賣市面上較為罕見的學術論著,例如香港研究和性別研究的評論書籍[7]。該出版社至今仍在運作,並在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期間仍然維持原有方針,以出版文學和香港研究學術著作而非政治評論書籍為主,皆因譚認為香港仍然需要有人為冷門的學術領域出版書籍,保留不同聲音和文化,而不能只盲目追逐熱潮[6]。2018年,譚獲得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哲學博士[4][8]。譚於2019年和2020年出版了數部以香港電影為主題的評論集,以及將奧克拉荷馬大學副教授葉曼丰的評論集《武俠電影與香港現代性》(Martial Arts Cinema and Hong Kong Modernity﹕Aesthetics, Representation, Circulation)翻譯成中文版[5]。2020年,譚就紀錄片《理大圍城》被電檢處評為三級一事撰文批評,亦指控電檢處損毀光碟的行為是刑事毀壞[9]。2022年1月,譚出任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助理教授[4]

著作

小說

  • 《黑目的快樂年代》(2011)[2]
  • 《於是我坐下,聽調酒師M說H城的傳說》(2019)[3]

評論集

  • 《在地而立:香港獨立電影節 2008-2017》(2017)[10]
  • 《偽現世的風景:電影《風景》的真實叩問》(2017)[10]
  • 《香港獨立電影圖景》(2019)[8]

學術論文

  • ‘The Silver Star Group: A First Attempt at Theorizing Wenyi in the 1920s.’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9.1 (2015): 62-75.[4]
  • ‘Colourful screens: Water imaginaries in documentaries from China and Taiwan.’ Interactions: Studies in Communication & Culture, 2.2 (2012): 109-126.[4]
  • ‘A Turn to the Politics of Place in Hong Kong Independent Documentaries’. Ex-position 42 (2019): 155–168.[4]
  • ‘A Hundred Years of Wenyi: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Wenyi Film in Chinese-language Cinemas’ (華語文藝片的百年流轉). Film Art (電影藝術) 1 (2017): 9-14.[4]
  • ‘Hong Kong in McDull Film Series’(麥兜系列電影中的香港).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 (2013).[4]

翻譯作品

  • 《武俠電影與香港現代性》(Martial Arts Cinema and Hong Kong Modernity﹕Aesthetics, Representation, Circulation)(2020)[5]

參考資料

  1. ^ 1.0 1.1 「二○一○年度中文文學創作獎」 題材嶄新多樣. 香港政府新聞公報. 2010-11-18 [2022-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文浩. 明藝.人物專題﹕不讓香港文學「沒有人評論」——專訪譚以諾. 2019-09-19 [2022-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5). 
  3. ^ 3.0 3.1 3.2 筆語人生 - 譚以諾先生. 香港公共圖書館. [2022-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譚以諾教授. 嶺南大學. [2022-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5). 
  5. ^ 5.0 5.1 5.2 5.3 5.4 【網上書評】微批:用最少的資源做最多的事. 明周文化. 2017-03-29 [2022-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5). 
  6. ^ 6.0 6.1 紅眼. 星期日文學‧譚以諾:當人人都在追捧學術書時,我心裏有數. 明報. 2020-11-29 [2022-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5). 
  7. ^ 關於手民出版社. 手民出版社. [2022-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2). 
  8. ^ 8.0 8.1 專訪譚以諾博士談手民出版的新書 (2019國際書展系列報導)加(國粵語). 中央廣播電臺. 2022-12-05 [2022-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5). 
  9. ^ 《理大圍城》被評三級 送審光碟退還已成碎片 電檢處:職員即日道歉. 立場新聞. 2020-09-23 [2022-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5). 
  10. ^ 10.0 10.1 譚以諾. 藝評香港. [2022-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30).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