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戲
西秦戲,又名亂彈戲,源於秦腔,名列中國國務院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汕地區和福建南部及臺灣等地。 早年盛行在中國廣東海陸豐、潮汕地區(揭陽市、汕頭市、潮州市)和福建閩南漳州、泉州、廈門以及臺灣,並曾到英屬香港和東南亞巡演,現在全世界只有「海豐縣西秦戲劇團」1個團。 臺灣北管音樂體系中的亂彈戲與西秦戲關係密切,從北管從業人員奉西秦王爺為戲神可知。 歷史沿革明、清時代有西秦腔在流傳,清乾隆時吳長元著《燕蘭小譜》有「琴腔」即「甘肅調」、名「西秦腔」的記載。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在汕尾市陸豐縣碣石鎮北關帝廟戲台有「丙子順泰源」戲班在該處演出的劇目及演員名字的墨跡。順泰源班是海豐西秦戲三大老牌名班之一,所錄演出劇目有《打金枝》、《錦香亭》、《貴妃醉酒》等。 咸豐十年(1860年)重修潮州田都元帥廟時,眾戲班勒石決議「西秦班每年每班銀二元」敬神,是時潮州等地的百姓把西秦戲視為大戲。 清朝末年,西秦戲的演出活動大多在惠東縣以東的福佬話通行地區進行,為了與其他劇種進行競爭,發展了大批純科白或以科白為主的提綱戲,如《秦瓊倒銅旗》等均以大嗩吶和大鼓、大鑼、大鈸伴奏,氣派雄壯,適合城鄉廣場演出,又迎合觀眾崇尚熱鬧的要求,故此大受歡迎。這時的西秦戲演出劇目分文戲、武戲兩類。 文戲的主要劇目有「四大弓馬戲」、「三十六本頭」,武戲如「七十二提綱」等多取材演義小説,武打屬南派武功。腳色、場面合稱「五行十柱」,即打面行的紅面、烏面、醜,打頭行的正旦、花旦、藍衫、婆腳,網辮行的老生、文生、公末,旗軍行的烏軍、紅軍,音樂行的文畔、武畔。 辛亥革命前後,一些戲班曾到廣州與英屬香港謀生,順泰源班、雙福和班、賽豐年班、慶台春班等還遠涉重洋赴東南亞演出。提綱戲的盛行雖然也造就了一批多才多藝的演員,但粗製濫造的編演也導致不少傳統文戲和表演、唱功藝術的失傳。 民國十四年(1925年),海豐縣與陸豐縣爆發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兩縣藝人聯合成立梨園工會,藝人翻身做主,踴躍投入革命風暴,後來革命失敗,西秦戲藝人遭到嚴重的迫害摧殘,戲班逐漸衰敗。 民國三十年(1941年)和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軍的兩度佔領海豐縣和陸豐縣,加上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發生的大饑荒,更使西秦戲幾乎陷入絕境。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災禍連綿,西秦戲的職業戲班由最多時的三十多個(還有五十多個民間清唱曲班),銳減為僅剩新順泰源、慶壽年和慶豐年三班,而且都瀕臨散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倖存在世的老藝人張漢標、羅宗滿、曾月初以及名演員羅漢標、孫俊德、唐託等,在人民政府文化部門的支持下匯聚慶壽年班,曾於1950年和1951年到英屬香港與廣州演出。1956年老藝人記錄整理了《仁貴回窯》、 《重台別》、《劉錫訓子》、《宋江殺惜》、《審馮旭》、《斬鄭恩》、《徐棠打李風》等七十多個傳統劇目,吸收了一批女學員隨班學藝,對唱腔、身段等進行了改革和提高,同時將劇團改名為海豐縣西秦戲劇團。 1961年,該團派出演員和音樂人員赴陝西省戲曲劇院學習交流,這些人員回來後推動了西秦戲的藝術革新,也為後來編演《貨郎計》、《鐵孫子》、《赤鄉烈火》等新戲打下基礎。正當西秦戲大步向前的時候,劇團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解散。1978年重建海豐縣西秦戲劇團,西秦戲再獲新生。 [1] 劇目西秦戲傳統劇目有一千多個,其中較有影響的包括《龔克己》《三官堂》《寶珠串》《販馬記》等「四大弓馬戲」,《打李鳳》《棋盤會》等「三十六本頭戲」,《斬鄭恩》等「七十二提綱戲」等,《回窯》《葛嫩娘》《秦香蓮》《趙氏孤兒》《遊西湖》等劇目也深受觀眾歡迎。
其他劇目
表演特徵音樂曲調西秦戲的唱曲和唸白沿用中州音韻,男女異聲同調,男唱真嗓,女唱假嗓。西秦戲的音樂唱腔為齊言對偶句的板式變化體,主要聲腔有正線曲、西皮、二黃,此外還有少量的小調和崑腔。正線曲是西秦戲的主要聲腔,曲調厚朴委婉,韻味獨特,可分為二方(二番)、平板、梆子三種。正線曲的劇目佔西秦戲的三分之二,因此一直被視為西秦戲的本腔。 劇目多唱唸並重。西皮曲調粗獷激昂,適宜表達火爆熾烈、激動緊張等情緒,是西秦戲「三十六本頭」的主要唱腔。二黃曲調雄渾婉轉,旋律起伏較大,節奏變化較多。二黃的反線,稱為「陰調曲」,常用於表達悲涼、哀怨的情緒。其旋律風格獨特,是女性角色常用的唱腔。[2] 樂隊樂器西秦戲樂隊由8人組成,合稱「八張交椅」,即板、鼓、鑼、鈸、頭吹、二吹、頭弦(兼提琴胡)、月弦(即月琴,兼三絃);分為「文場」和「武場」兩種。「文場」使用頭弦、二絃、三絃、月琴、嗩吶、號頭等樂器,其絃樂器又有「十一條線」之稱,即頭弦兩條線,提琴胡兩條線,三絃三條線,月弦四條線。 「武場」主要使用鑼鼓等擊打樂器。西秦戲的伴奏音樂分為器樂曲牌和鑼鼓。器樂曲牌分大鑼鼓牌子和伴奏曲兩部分,其中,鑼鼓分正線曲鑼鼓、丁鑼鼓和蘇鑼鼓三類。 [2] 傳承保護西秦戲中留存着古老劇種西秦腔的藝術因子,是清代地方戲曲聲腔傳播流變的活證物,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海豐縣西秦戲登記在冊的劇團僅一個,演藝人員五十多人,傳統劇目和富有傳統特色的打頭、打擊樂、曲牌、道具等已瀕臨消亡,演藝人才青黃不接的狀況極為嚴重,搶救、保護工作迫在眉睫.2006年,西秦戲劇團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該劇團大力挖掘傳統劇目及表演藝術,對西秦戲的保護起到了促進作用。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海豐縣西秦戲藝術傳承中心獲得西秦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傳承人物
參考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