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钟楼
西安钟楼建成于公元1384年,距今已有600余年。它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市中心,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历史西安钟楼建成于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它最初位于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祥观,与西安鼓楼对峙,距目前所在位置约1000米。当时此地与南北城门正对,是城中心之所在。 随着明朝初期长安城的扩建,城市中心逐渐东移。过了两个世纪后,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 万历十年(1582年),在陕西监察御史龚懋贤的主持下,咸宁、长安二县县令奉命将其迁建于现址。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件,所以耗资不多,工程迅速。但600多年前完成如此庞大建筑的整体迁移,在世界建筑史上十分罕见。龚懋贤所作《钟楼东迁歌》记载了这次迁移工程的详情:
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五年(1740年)和道光二十年(1840年)又分别对西安钟楼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其中,乾隆五年,巡抚张楷按原结构重修后发现,罩着景云钟的房子密不透风,使钟声“纳而不出”,外面听起来声音很小。于是就将原于室内悬挂的唐朝“景云钟”移出室外,以使报时之声远扬,并作《重修西安钟楼记》。 1939年10月10日西安钟楼遭日机轰炸,毁坏严重,钟楼被轰炸后,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工程处对此进行了修补。[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钟楼又大修过5次。1956年8月,被列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11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功能和中国其它的钟楼类似,西安钟楼在古代主要用于报时,发布消息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其传统功能已逐渐停用,现在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向社会开放,供旅游观光之用。游客可购票登楼参观。 在历史上它还曾经有作过许多其它的用途。辛亥革命时,义军曾与在这里布防的清军激战。护国战争时,陕西督军陈树潘正是从这里开始了反对袁世凯的暴动。1927年,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石林,在这里开设了有声电影院,这是西安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抗日战争时期,西安钟楼由于其地势高拔,成为预警日军空袭的报警台。国民党也曾经利用其四面门洞,关押刑讯犯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逢劳动节和国庆节这里都成为游行、检阅和庆祝大会的主席台。 建筑特色形制西安钟楼下部为砖石结构的正方型基座,表面用青砖砌成,基座之上为两层木结构楼体。自地面至楼顶高36米,其中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建筑面积约1,377.4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整体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顶部为三重四面攒尖顶结构,由斗栱支撑,顶尖部为真金铂包裹木质内心的“金顶”。在微翘的屋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约6米的十字相交的券洞,过去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从券洞通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券洞无法适应交通流量需要,现在券洞早已封闭。钟楼周围建有公路转盘,地下有专供人行的环行通道。 门窗浮雕西安钟楼的门扇槁窗雕楼精美繁复,表现出明清盛行的装饰艺术。每一层的门扇上均有8幅浮雕,每一幅浮雕均蕴含了一个古代典故。
文物陈设巨钟西安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朝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原为长安城内的景龙观(现址在今西安西大街)所用,明初移至西安钟楼。1953年景云钟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馆,现陈列于二门里东亭内。 西安市文物局仿制了景云钟,1997年1月30日将其悬挂于西安钟楼基座的西北角,现对游客开放。仿制的景云钟外观与原钟近似,通高2.45米,重6.5吨,钟裙外径 1.65米,纹饰、铭文酷似原钟,音质嘹亮雄浑,可与原钟媲美。 碑刻西安钟楼一层大厅的西墙上分别镶嵌着三方碑刻,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钟楼后留下的碑文记载;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后由陕西巡抚张楷书写的《重修西安钟楼记》碑;第三方是由陕西监察御史龚懋贤在钟楼东迁后亲笔提写的《钟楼东迁歌》碑。 楹联西安钟楼二层四面的门柱上各有一幅楹联,均为今作。
参见資料只供參考 参考资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