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皮在生物学中,蜕皮,又称脱皮,或者对许多无脊椎动物来说也称为脱壳,是动物的一种惯常行为,它们将身体的一部分(通常是外层或壳,但并不总是如此)换掉,或是在特定的季节,或是在其生命周期中的特定阶段。蜕皮一般涉及表皮或其它外层的脱落。在一些物种中,身体的其它部分也可以蜕掉,例如:某些昆虫的翅膀,或节肢动物的整个外骨骼。[1][2] 例子
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表皮是皮肤的角质化产物,没有活的细胞,不能随动物个体生长而生长。在动物个体继续生长时,表皮就会成为限制因素。这时只有退掉原来的表皮鳞被,而长出新的表皮鳞被,才能适应其长大的躯体。在爬行动物中,最熟知的蜕皮的例子是蛇的蜕皮。蛇通常依靠硬的物体,比如岩石(或两块岩石之间)或木头,来摩擦它的头,使已经被拉长的皮肤裂开。这时,蛇继续在物体上摩擦它的皮,使得最靠近头部的一端可以自行剥离,直到蛇能够从皮肤中爬出来,高效地将蛇皮的内侧翻出来。这和某些人脱袜子的方式类似——抓住袜子的开口一端向下拉,使袜子从自己身上翻下来。蜕下来的蛇皮常常是一整块,包括被丢弃的brille(眼镜),因此蜕皮对维持动物的视力是至关重要的。相比之下,蜥蜴的皮一般会脱落为几片。[3] 节肢动物对节肢动物,例如昆虫、蜘蛛和甲壳动物来说,蜕皮时蜕掉的是外骨骼(通常被称为“壳”),通常这能满足生物体继续生长的需要。通常认为蜕皮是必要的,因为外骨骼是刚性的,并不能像皮肤一样生长。但这样太简单化了,因为它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大多数有着柔软皮肤的节肢动物也要经历蜕皮。按照其它观点,蜕皮支持变态才是根本的原因,并且新壳可以替换结构,例如为眼睛提供新的外部透镜。新壳最初是软的,而在旧壳蜕掉后会变硬。旧壳被称为蜕。蜕皮时,昆虫不能呼吸。[1] 两栖动物青蛙和蝾螈都会定期蜕皮,也都会吃掉蜕下的皮。有些物种蜕下的皮会分成多块,而有些则是一整块。[2] 画廊中藥蛇蛻,即蛇蜕下来的皮,是一味很重要的中藥,功效為祛風、定驚、解毒、退翳。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翳障、喉痹、疔腫、皮膚瘙癢。[5] 蝉蜕,即蝉蜕下来的皮,也是一种中药,又名蝉衣、蝉退、知了皮。[6]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