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台灣)
《蘋果日報》(英語:Apple Daily)是香港壹傳媒曾在臺灣所發行的正體中文報紙,創辦人是黎智英,以香港《蘋果日報》為藍本;自2018年3月起,分為數位及紙媒編輯部,社長陳裕鑫為台灣境內負責人兼紙媒總編輯。由於營運上虧損持續,於2021年5月17日發行最後一期紙本報紙後於次日停刊,集中發展線上新聞網[3]。2022年8月31日,「台灣蘋果新聞網」公開承認的新買家潘杰賢召開記者會,表示原訂交易案無法進行,宣佈成立新平台「壹蘋新聞網」,延攬96%台苹在8月底遭資遣的員工,並宣布將堅守「五不一絕對」原則。 創辦緣起《蘋果日報》的名稱是由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所提出,他認為:「假如夏娃當初不是咬了禁果一口,世上就沒有罪惡,也沒有是非,當然也不會有新聞。」[4]因此將報紙命名為《蘋果日報》。 創辦口號與推銷台灣行銷策略台灣《蘋果日報》創刊時宣傳口號為「一咬上癮」,最初的廣告代言人為香港女藝人鍾麗緹。鍾麗緹全裸俯臥在一堆紅蘋果上的「一咬上癮」系列廣告,打響台灣《蘋果日報》的知名度。後來,台灣《蘋果日報》創刊時與培生集團合作,每週日隨報附贈雙方合製的VCD《蘋果派生活美語》、全38輯,主持人為孟廣美。 臺灣《蘋果日報》的推出,亦直接打擊同系同質的臺灣《壹週刊》銷路,同時繼三重幫財團挾資本優勢入主報業《自由時報》後,此役臺灣財團報業格局確立,臺灣文人報業正式終結。《蘋果日報》的最大特色是著重圖片以及視覺化之圖表,並採用一般報紙所無的全彩印刷(包括分類廣告在內),印紙量和週末版的《紐約時報》相若。 歷史
特色政治立場《蘋果日報》在敏感政治議題上都有詳細的報導及尖銳的評論[註 1][註 2]。在兩岸關係報導上,《蘋果日報》設有「大陸新聞中心」[27],稱呼中國大陸時以「中國」稱呼為主,但也會間中使用「大陸」或「中國大陸」,经常使用「中共」之稱。 目前於《蘋果日報》的「論壇」版中,同時有泛藍及泛綠人士為該報撰寫政論文章,例如趙少康的〈趙少康傳真〉專欄和林濁水的〈非典型論述〉專欄。《蘋果日報》創刊至今曾經連載的其他專欄,有陳文茜的〈我的陳文茜〉專欄、殷乃平等經濟學研究者(尚有許啟智、葉家興、杜震華等人)輪流執筆的〈經濟人語〉專欄、柯翰默(Charles Krauthammer,《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的〈美國與世界〉專欄(內文經過翻譯)、陳水扁執政時擔任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卸任後轉任該報顧問的江春男的〈司馬觀點〉專欄、該報社長杜念中的〈Google地球〉專欄、作家張大春的〈果然有話〉專欄、經濟學研究者熊秉元的〈熊出沒注意〉專欄、作家王尚智等12人(其他11人為劉靜怡、謝金河、何飛鵬、張鐵志、殷乃平、柯文哲、郭正亮、米果、胡晴舫、馬維敏、杜震華)輪流執筆的〈蘋中信〉專欄。 娛樂性由於《蘋果日報》由香港壹傳媒管理,故帶有非常濃厚的壹傳媒風格,也就是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之報導方式,且常以大版面之圖或照片置於頭版,吸引讀者;另外,《蘋果日報》亦相當重視八卦新聞,常以頭版或大篇幅報導之,此一特色常引起台灣社會上對該報紙的爭議。 其他
內容台灣《蘋果日報》主要內容目前有六個區塊,分別為:
銷售量《蘋果日報》為臺灣首家接受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ROC-ABC)稽核發行量的報社(其最大競爭對手《自由時報》亦於2007年加入)。由於ROC-ABC在稽核發行量時不列計「免費報」(即免費供自由取閱的報紙),所以台灣各大報紙之中過去僅有《蘋果日報》在其報頭強調「本報為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唯一報紙稽核會員」,後來已在《自由時報》接受稽核發行量之後去除「唯一」二字,暗諷台灣其他報社只敢宣傳閱報率有多高,卻不敢接受ROC-ABC的稽核發行量。蘋果日報自2009年之後已非ROC-ABC會員, 目前銷售量已不接受ROC-ABC稽核。 《自由時報》加入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後,結果稽核報告證明於2007年3月期間每日平均實銷量超過72萬份,大幅領先同時期的《蘋果日報》約21萬5千份,並由公信會正式認證為「稽核期內」第一大報。但《蘋果日報》在便利商店的銷售量比《自由時報》還高很多(自由時報以訂閱取勝),因此台灣報紙的佔有率統計數據是:《蘋果日報》和《自由時報》互爭第一名,而《聯合報》、《中國時報》則落於三、四名間競爭。 《蘋果日報》、《壹週刊》發行部商務總監陳貴明曾指出:「台灣報紙雜誌的灌水發行量,大部份來自贈閱的公關行為;但贈閱的讀者不會深入閱讀,廣告效益自然差。」[31] 《蘋果日報》於2008年8月的發行量為每日平均529,391份。[32] 2008年10月,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進行的“媒體風雲排行榜”結果顯示,民眾最常閱讀的報紙是蘋果日報,其中蘋果日報在報導最詳細、內容豐富多樣、最優質等面向皆居領先地位;另外在對個人影響力最大的報紙調查中,蘋果日報以百分之十八點五居首位;對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也是蘋果日報。[33] 爭議花邊消息一般的報紙多以政治、經濟、國際等議題作為頭版新聞,但是蘋果日報的頭版則是以本地的八卦新聞、社會新聞為主,且往往以大篇幅報導此類新聞。此特色使許多公眾人物對蘋果日報抱持反感態度,也使該報多次與被報導人進行法律訴訟。 有讀者與民眾認為,《蘋果日報》的內容有過多無關緊要的花邊、八卦新聞,不但與公眾利益不相符、也傷害人權。並可能助長社會跟拍風氣,引進香港「狗仔隊」文化。 《蘋果日報》經常獨家揭露各種弊端,以及社會的不公平事件,因此也有人認為蘋果能勇於揭弊、不畏強權,並能破除偶像崇拜(尤其是對政治明星的崇拜)。而對於招致負面評價的八卦內容,也有人認為這樣的新聞正滿足社會大眾需求,反應時代風氣。 煽色腥報導《蘋果日報》常將傳統上認定為「煽色腥」(或作「腥煽色」,煽情、色情、血腥。譬如:清涼照、走光照、偷拍照、屍體照、血肉糢糊的照片等)之圖片刊出,甚至以大版面刊登在頭版。發生社會事件時,《蘋果日報》常以逼真的連環插圖(示意圖),鉅細靡遺地描繪事件流程,自殺、犯罪及殘暴行為也不例外(近幾年已顯著收斂)。例如台中市長胡志強及其妻邵曉鈴車禍受傷,《蘋果日報》頭版刊載邵曉鈴送醫照片,已侵犯當事人隱私權及人格權。《蘋果日報》於2006年11月23日在報上刊登聲明道歉,表示將來在車禍照片的選擇及處理上會更加謹慎。 對於《蘋果日報》過度報導社會事件,有人認為可能因此對下一代造成不良影響,或妨礙善良風俗,而且直接刊登此類照片並不尊重被攝影者,也傷害不少人的人權。「蘋果化」更成為「媒體品質向下沉淪」的同義詞。也有意見認為「煽色腥」的定義見仁見智,不該強以傳統觀念限制。而且社會大眾也有所需求,反應時代風氣。 2010年2月27日,《蘋果日報》報導,台北市大同區華陰街一棟公寓2樓到4樓外牆懸掛「拒閱蘋果爛報,救救青少年」布條號召民眾拒閱《蘋果日報》;該文也報導,《蘋果日報》總編輯馬維敏表示,《蘋果日報》有需要改進的缺點,但絕非爛報,否則不會成為閱報率全國第一的報紙,而且日前一名大學學測滿級分的彰化女中學生更自爆最愛看《蘋果日報》,「拒閱《蘋果》救青少年的理由,到底是什麼?」[34]這布條究竟是誰出資懸掛的,沒有人知情。[35] 2015年12月24日,兒少媒體監督連線公布第6屆「平面媒體金芭樂獎」得獎者,《蘋果日報》以37%得票率達成6連霸,被認為最血腥、過度詳述或教導犯罪手法;其他得獎者依序為動新聞(得票率29%)、《中國時報》(得票率13%)、《自由時報》(得票率12%)與《聯合報》(得票率9%)[36]。 動新聞蘋果日報常為其新聞製作動新聞影片,特色是內容涵蓋照片、影片以及動畫,有別於其他台灣電視臺或網路影音新聞。 報導不實2009年8月24日,《蘋果日報》刊登指揮家溫以仁學歷造假的不實新聞,[37]導致溫以仁失業、離婚、罹患重度憂鬱症,甚至考慮過以死明志。[38]經溫以仁陸續對爆料者、《蘋果》和公部門提告連九敗之後,於2013年逆轉勝訴,討回名譽。[39][40]《蘋果日報》被高院判決應賠溫以仁30萬元並刊登道歉啟事,[41]但《蘋果》實際上僅用當初不實報導1/20的版面刊登了「澄清啟事」,未有隻字提到「道歉」字眼。[38] 2009年11月2日,蘋果日報以「頭版」報導士林地檢署檢察官鄭〇〇相關事件,臺灣士林地方法院認為蘋果日報未經合理查證,於2010年9月判賠100萬元,並須4家報紙頭版登報道歉。[42] 2016年6月,臺灣士林地方法院認為蘋果日報未經合理查證,逾越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的倫理規範,肆意洩漏警員蔡柏威個人隱私等情事,判賠新臺幣50萬元並須登報道歉。[43] 2017年8月20日,《蘋果日報》獨家報導8月19日台北世大運開幕夜,在現場丟煙霧彈的是台灣國成員陳儀庭,但抓到陳儀庭的轄區警方卻隻字未提,讓當天在場抗議的反年改團體背黑鍋,動機可議。[44]但陳儀庭本人表示,丟煙霧彈的人「完全不是我!」指出李來希在臉書分享的蘋果即時新聞圖片,是8月19日下午4時許拍攝,當時他與另外8名夥伴在世大運開幕場外發台灣旗,但後來意外被到場抗議的3、4百位反年改團體人士包夾,當時現場警方為了將他們與反年改團體隔開,才被拍下這張照片。且該照片的拍攝地點是在敦化北路與台視之間,時間也與現場遭丟擲煙霧彈的時間不符。他當晚也並不知道現場遭丟擲煙霧彈一事,是回到家中打開手機,才被朋友告知自己被栽贓。他也表示,目前已在蒐集相關資料和圖片,這兩天會找律師討論訴訟策略,向惡意散播假消息的人士提告,其中也包括李來希。[45] 曲解受訪者原意2017年1月31日,《蘋果日報》刊登中國研究泰斗黎安友的專訪,以〈「台灣國」不存在 黎安友:統一是遲早的事〉[46]為題,引起不少討論。但黎安友本人發出信函,指出該報導曲解了他的原意,他根本就不相信「統一是遲早的事」,認為台灣的未來是不可預測的。[47] 轶事由于台湾媒体习惯将「马来西亚」简称「马国」,因此引起了轶事。例如2016年马来西亚羽毛球首要超级赛马来西亚选手李宗伟夺得男单冠军时,台湾《苹果日报》发了一篇〈大马羽球赛李宗伟夺冠 马国明放假1天〉报导(尽管是误报),导致香港艺人马国明成为网络迷因的恶搞对像[48]。 創造紀錄台灣《蘋果日報》上市後所創的紀錄:㈠首創全年出報,㈡提供全日無休的讀者爆料投訴及服務電話,㈢報界唯一接受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稽核銷售量、而且每日銷售量超過50萬份;㈣常居AC尼爾森媒體調查的閱讀率排行榜第一名[49]。 媒體得獎紀錄
2020 SOPA Awards
参见注释
参考文献引用
来源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