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唐纳修
菲利普·约翰·“菲尔”·唐纳修(英語:Phillip John Donahue,1935年12月21日—2024年8月18日)是美国作家、制片人,但其最为人熟知的就是《菲尔·唐纳修秀》的原创者与主持人。该电视节目以《唐纳修秀》为人所知,是第一个以脱口秀形式制作的节目。在俄亥俄州代顿市本地电视台播出三年后,开始在美国全国播出长达26季,1996年结束。 他的节目经常聚焦于美国现代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分裂议题,比如堕胎、消费者保护、公民权利以及战争议题。节目中最常请到的嘉宾是拉尔夫·纳德。2000年总统大选,唐纳修为他参选助威。[1] 2003年期间,唐纳修还在MSNBC主持一档脱口秀节目。 1996年在杂志《电视导览》评选出的“历史上最伟大的五十个电视明星”位列第42位。[2] 2024年8月20日,菲尔·唐纳修的妻子玛洛·托马斯在Instagram上宣佈唐纳修已在18日逝世,終年88歲。[3] 早年生活唐纳修生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一个爱尔兰天主教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家具业务员,母亲是一个工厂鞋店导购[4][5] 1949年唐纳修毕业于克利夫兰近郊的圣母小学。1953年作为圣·爱德华高中第一届毕业生毕业,该校位于俄亥俄州来的莱克伍德市是天主教男子私立学校。1957年从圣母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 职业生涯1957年唐纳修的事业始于克利夫兰的KYW电台和电视台的制作助理。由于原播音员的原因,他获得了一天担任播音员的机会。 在新墨西哥州阿尔布开克市短期从事过银行支票整理员工作,毕业后,唐纳修前往密歇根州艾德里安市WABJ电台担任节目导演。 之后跳槽到CBS晚间新闻任特约记者,又担任WHIO电视台新闻主播,其中对Jimmy Hoffa和Billie Sol Estes的专访引起美国全国的聚焦。 1963年至1967年唐纳修还主持着一个下午Phone-in脱口秀《Conversation Piece》。访问了许多公民权利斗士,包括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X以及反战者。 菲尔·唐纳修秀1967年11月6日,唐纳修离开WHIO电台,加盟代顿市WLWD电视台并将脱口秀节目搬上电视,命名为《菲尔·唐纳修秀》。 起初,节目仅在克罗斯利广播公司旗下的电视台播出。自1970年1月,《菲尔·唐纳修秀》进入电视台联播网在美国全国播出。节目最早在芝加哥录影,为了离妻子玛洛·托马斯更近一些,1984年起唐纳修搬到纽约。
在主持自己节目期间,唐纳修在1980年至1982年还出现在NBC的《今日秀》。之后又和前苏联记者弗拉基米尔·珀斯纳从1991年到1994年主持CNBC电视台一出周刊式圆桌节目《珀斯纳/唐纳修》。[6] MSNBC节目菲尔·唐纳修在2002年7月回归电视荧屏,在MSNBC电视台主持节目《唐纳修》。2003年2月25日,由于低迷不振的收视率,MSNBC取消了节目。根据《纽约时报》报道,尽管MSNBC大为造势且首播有66万观众,但三周后很快下落到39万。[7] 到2002年年底,唐纳修的观众人数跌至不到38万。[8] 虽然节目收视率低于同时段比尔·奥雷利的节目《奥雷利实情》的六分之一,《唐纳修》仍是MSNBC停播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一档,与克里斯·马修斯的《硬球》打成平手。[9] 节目停播后,很快AllYourTV.com报道称收到一盘NBC内部纪录,证明唐纳修由于他“对NBC在战争时期来说是一个不适宜的公众形象”而被解雇。[9][10] 诺玛·索璐门2005年出版的《做爱、打仗:与战争状态的美国亲密接触》一书中得出相同的结论。 电影制作人2007年唐纳修担任与独立电影人Ellen Spiro联合执导的纪录长片《战争之躯》的监制。影片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纪录片首轮十五候选名单。[11] 荣誉唐纳修九次荣获艾美奖,其中包括1993年11月20日将他列入美国电视艺术家与科学学院名人堂。而其余八次则是凭借《菲尔·唐纳修秀》获得日间艾美奖最佳脱口秀主持人奖(1977年、1978年、1979年、1980年、1982年、1983年、1985年、1986年)。 个人生活唐纳修与第一任妻子玛格·库尼在1958年结婚,他们有五个孩子,于1975年离婚。1980年起,女演员玛洛·托马斯(丹尼·托马斯的女儿)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至今,二人自1986年在康涅狄格州西港定居。[12] 考虑到并不想让第一段婚姻宣告无效,唐纳修认为自己不是“一个非常好的罗马天主教徒”。[1] 他坚信自己“永远是一个天主教徒”,但同时反对教会的“反性神学”。[1] 唐纳修曾说认为麦达兰·默里·欧海尔的无神论“很重要”。[13] 他曾承认自教会认为他生活在通奸的状态中后,便被禁止得到圣餐。 2010年11月10日,奥普拉·温弗里邀请唐纳修与其他前知名脱口秀主持人莎莉·杰西·瑞秋、格拉多·瑞沃、瑞奇·雷克和蒙泰尔·威廉姆斯参加她的节目。这是奥普拉第一次在他们的节目停播后汇聚众主持人在一起。[14] 参考资料
相关连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