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康坦戰役 (1914年)

聖康坦戰役 (1914年)/吉斯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戰線大撤退英语Great Retreat的一部分

1914年8月23日至9月5日間德軍與協約國軍的陣地與戰線
日期1914年8月29日 - 30日
地点49°54′03″N 3°37′42″E / 49.90083°N 3.62833°E / 49.90083; 3.62833
结果 法國勝利[a]
参战方
 法國  德意志帝國
指挥官与领导者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夏爾·朗勒扎克 德意志帝國 卡爾·馮·比洛
兵力
12個師,26萬人 9個師,23萬人
伤亡与损失
11,700人傷亡或被俘 9,060人傷亡

聖康坦戰役(法語:bataille de Saint-Quentin),又稱第一次吉斯戰役(法語:1ere Bataille de Guise),發生於1914年8月29日至30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戰線大撤退英语Great Retreat期間的一場戰役。

前奏

1914年8月26日晚間,協約國部隊從勒卡托撤往聖康坦[10]。在一直撤退的情形下,儘管法國第5軍團與右翼第4軍團有著4英里(6.4公里)之遠,而且左翼英國遠征軍也在持續撤退,法軍總司令約瑟夫·霞飛還是需要由夏爾·朗勒扎克指揮的第五軍團進行反擊以阻止德軍推進。第五軍團的移師耗去了8月28日大部分的時間,從北向西轉往聖康坦[11]

戰役過程

8月29日,第五軍團全軍進攻聖康坦。德軍從一名法軍軍官手中取得法軍命令,這讓第2集团军英语2nd Army (German Empire)指揮官卡爾·馮·比洛能有足夠時間來備戰。第18兵團對聖康坦的進攻是場代價高昂的挫敗,但第1軍指揮官路易·弗朗謝·德斯佩雷集結了第10及第3軍,在右翼向吉斯發起進攻,成功迫使包括近衛兵團英语Guards Corps (German Empire)在內的德軍撤退[12]

霞飛當晚下令朗勒扎克暫停撤退,並在後續撤退時炸毀瓦茲河上的橋樑。但這份命令卻直至8月30日早上才送達第五軍團,當時撤退已進行數個小時之久。這讓第二軍團能不受挑戰地移動,他們既沒有被攻擊也沒有被追擊[13]

比洛發現第二軍團被瓦茲河所分隔,這給了德軍從兩翼對法軍攻勢做包抄的機會。由於有著法軍利用第二軍團內線間15公里(9.3英里)的缺口突破之風險,導致比洛選擇謹慎的策略來防止此一風險,並命令軍團封閉內線缺口並對法國第十軍團發起反擊。法軍的攻勢在下午晚些時刻被擊退,而第十四師被下令從索姆河地區推進到此以參戰,但該師指揮官為讓部下歇息並準備拉費爾攻勢來趕上第5軍團,從而忽略了此一命令。第7集团军英语VII Corps (German Empire)指揮官卡爾·馮·埃尼姆中將被推翻,同時第二軍團底下所有的兵團被命令發起進攻並取得決定性勝利。比洛透過無線電回報此戰勝出的消息給最高陸軍指揮部,但該晚截獲的文件顯示13個法軍師已向6個德軍師發起進攻。比洛派出他的參謀官到亞歷山大·馮·克盧克將軍指揮的第1集团军,以求在8月30日的攻勢中取得該軍團的支援。有人懷疑近衛兵團可能會因為筋疲力盡而在早上發動進攻,並且指揮官被授權必要時撤到瓦茲河。包抄法軍左翼的可能性已經過去,並於早晨下令為爭取當地優勢而進行軍事行動[14]

法軍在8月30日早晨重新發起了攻勢,但只能處理被擊退的脫節攻擊,而德軍則在午後開始反攻。瓦茲河谷的地形是沼澤地,同時被深溪流切割、有灌木叢覆蓋,以及不斷上升的地面。德軍步兵在兩軍互相大規模砲轟中取得緩慢進展。下午早些時候,空軍的偵察報告顯示法軍已開始從後衛部隊後方撤退。比洛下令一小支步兵及野戰砲發起追擊,其餘大部則因筋疲力盡而停下歇息,同時也是考量到拉費爾要塞對整體推進的阻礙,且也需於9月1日支援第一軍團從法軍西方包抄的攻勢。第二軍團前去追擊的部隊僅俘獲四門火砲、16門機槍以及約1,700名俘虜[15]

註釋

註腳

  1. ^ Terraine 1970,第149頁.
  2. ^ Cabanes 2016,第123頁.
  3. ^ Smith 2014,第58頁.
  4. ^ Clodfelter 2008,第418頁.
  5. ^ Ferro 1989,第58頁.
  6. ^ Pope & Wheal 2003,第215頁.
  7. ^ Van Basten 2016.
  8. ^ Cooksey & Murland 2015,第56頁.
  9. ^ Banks 2000,第51頁.
  10. ^ Doughty 2005,第78頁.
  11. ^ Doughty 2005,第78–79頁.
  12. ^ Doughty 2005,第80頁.
  13. ^ Doughty 2005,第80–81頁.
  14. ^ Humphries & Maker 2013,第368–373頁.
  15. ^ Humphries & Maker 2013,第373–391頁.

參考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