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安德肋堂
聖安德肋堂(英語:St. Andrew's Parish)是一座香港天主教教堂,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位於九龍東將軍澳坑口常寧路11號,建立於2006年9月23日。 牧職人員
堂區現況聖安德肋堂區服務的範圍有,包括將軍澳的尚德邨、明德邨、厚德邨、健明邨、善明邨、彩明苑、茵怡花園、景林邨、翠林邨、寶林邨、將軍澳村、叠翠軒、樂頤居、維景灣畔、靈實醫院和將軍澳醫院等等。 為方便教友參與宗教活動,除了聖安德肋堂外,堂區更包括以下的聖堂: 聖雲先堂(英語:St. Vincent’s Church),位於九龍清水灣坑口道DD224 LOT352。於1958年建立,1958年至1960年名為聖雲先小堂,屬調景嶺堂區。1960年9月28日劃分為坑口區及調景嶺區。1961年至1979年易名為聖雲仙堂,屬坑口堂區,1979年7月1日建立坑口聖雲先堂區,1988年11月11日歸屬九龍代表區。2004年改為聖雲先堂,2004年1月1日:聖雲先堂區與聖安德肋堂區合併,屬聖安德肋堂區。 堂區歷史原本隸屬於坑口聖雲仙堂的景林天主教小學彌撒中心。於1990年12月2日開始第一台感恩祭;兩年後正式成為聖安德肋準堂區。教堂由成立至1999年11月23日是由聖母聖心會打理,之後轉交教區。至於選用聖安德肋作為主堂之主保聖人是經過教友們投票選出的。 教堂借用景林天主教小學禮堂舉行感恩祭至2005年1月23日。由2005年1月29日開始堂區遷到新聖堂禮堂舉行感恩祭。聖堂辦事處也同時啟用,但由於聖堂內部裝修尚未完工故至2006年9月,仍然在禮堂舉行感恩祭。2006年9月26日新聖堂開始啟用。 聖堂於同年11月19日由主教陳日君樞機祝聖。2008年1月1日本堂與坑口聖雲先堂合併。2008年10月獲政府和教區批准,可於本堂舉婚配聖事。 建築風格整體計設聖堂的正廳呈四方形,象徵完美,在幾何上亦是空間的基座。以往古代的建築都有利用正方形的設計,如祭台、廟宇等。聖堂的設計表達凝聚的感覺,象徵教會共融和團體性。同時,聖堂的不同空間亦組成導向感,可以說是有方向性的空間,由門廊開始,伸延至大廳,再總結於聖堂。 不同的空間,是透過不同高度的地板以及通道,標誌不同的部分,尤是中央的通道,結合方和圓的幾何圖案,而通道中的蓮花則象徵著人的出生以及重生。 聖堂大門從聖堂外庭園拾級而上到達聖堂門口,正門是由五扇玻璃門組成,門上是藍色的波浪線條和黃色的弧形圖案,代表五餅二魚故事。 聖洗池及地板門口旁邊是聖洗池,設計像一條河溪,水不斷從旁邊的石刻蓮花流下,這蓮花圖案是由一名意大利修女設計,象徵出於污泥而不染,有死而復生的意思。聖堂天花的鴿子圖案,是聖經中,代表了主愛的親臨。聖堂地板上的抽象和蓮花圖案,代表著步步生花,生命不斷湧現。 彩繪玻璃聖堂祭台後牆上正中有一塊特大彩繪玻璃。這玻璃由104塊細玻璃組合而成,玻璃牆高約12米,闊約25米,足有3層樓高。玻璃上的圖案,驟眼好像是十二門徒與耶穌的最後晚餐,但細數下原來有十七人,這是因為除了十二門徒外,還加入了來自東南西北四方的四個人,代表全世界的人類。畫中唯一的女性是聖母瑪利亞,耶穌站在中間。餐桌有石榴、葡萄等食物,表達豐盛的生命。 聖堂兩側設有天窗,祭台的彩繪玻璃部分能打開,空氣流通減低室溫,符合節約能源的環保原則。 祭台、讀經台和主禮座位祭台是整座聖堂的焦點,它是聖所和堂內的中心,這舉行禮儀的地方,是禮儀的起點和終點。祭台由一整塊石頭雕琢出來的,一體化的設計散發著穩重的質感。 由於聖安德肋是漁夫,耶穌也曾在船上召喚門徒,而聖經也有許多發生於船上的故事,因此讀經台便是模仿船頭的設計。 各類禮儀中最重要的是感恩聖祭, 由主教或司鐸主持, 所以堂內主禮座位非常受重視。它表達主禮者的領導角色和他的職務,故需簡潔得體不浮誇,但具有一定視覺效果,能幫助主禮者主持禮儀。聖堂的主禮座位便是配合了整座建築的線條來設計。 結構上說,祭台、讀經台及主禮座位,三者構成一個整體,互相配合達到平衡和諧的空間。聖安德肋堂內的三者,採用同一物料由耶路撒冷黃石造成,線條也達到了互相呼應效果。 堂區主保聖安德肋,是耶稣基督第一个门徒。被称为首召者。也是十二门徒之一,伯多祿的弟弟,在希臘被釘X型十字架而死。為俄羅斯、羅馬尼亞和蘇格蘭的主保聖人。纪念庆日为每年11月30日。 彌撒及禮儀時間彌撒
明供聖體
交通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