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秉
耿秉(30年代—91年),字伯初,扶风茂陵人。東漢名將,美陽侯,諡號桓侯[註 1]。耿秉出身于东汉功臣世家,为上谷太守耿况之孙,雲台二十八将中建威大將軍耿弇之侄,大司农耿国之子。耿秉勇壮,常常披甲阵前,深得衆心,多次參與對北匈奴的征討行動,曾隨奉车都尉窦固平定車師,后又隨车骑将军窦宪北伐,直抵燕然勒石而反,重創北匈奴,還善於撫慰匈奴,死后匈奴爲之举国而哭,為東漢名將。 生平多簡帝心耿秉,身材高大,腰帶八圍,博通書記,能解说司马兵法,尤喜好将帅之谋略。因父親耿国的緣故被任命为郎。耿秉多次上书陈言边地兵事,指出中國憂患主要來源於匈奴。他向漢明帝建議北伐,表示以戰去戰是盛王之道。漢明帝也有志北伐,於是暗中認同他的看法。 永平年间,漢明帝召見耿秉進宮,詢問他前後所進言的有利國家的方略,并拜為谒者仆射,從此耿秉得到親幸。每次公卿相會商議,漢明帝總讓耿秉上殿,向他询问邊疆事務,非常賞識他。 北伐匈奴永平十五年(72年),耿秉任驸马都尉。十二月,與奉車都尉竇固屯兵涼州[1]。次年二月,與竇固等分兵四路伐北匈奴,耿秉與其副手騎都尉秦彭率武威、隴西、天水招募來的士兵和羌胡萬騎為其中一路,出居延塞,橫穿六百餘里大漠,抵達三木樓山,但敵人都四散逃走,只能不戰而還,未能立功[2][3][4]。 平定車師永平十七年(74年),耿秉和騎都尉劉張全部除去符傳隸屬於窦固[5]。冬十一月,窦固率军一萬四千骑兵,出敦煌昆侖塞,由白山進攻車師[6]。車師前後兩部各有一王,兩王廷相離五百里,前王是後王安得之子。當時竇固認爲進攻後王的道路遠,山谷深,士卒受寒冷之苦,想要進攻前王。而耿秉提議因先進攻後王,認爲合力進攻後王,觸動其根本,前王自然會降服。竇固當時猶豫未定。耿秉便奮身而起,說:“我請作爲前鋒。”便上馬引兵北去。衆軍不得已,只能進軍,四處掠奪,斬首數千級,收得馬、牛十餘萬頭。车师後王安得震怖,率數百騎迎接耿秉,準備降服。竇固的司馬蘇安想把功勞全部算在竇固上,便騎馬前去對安得說:“漢朝尊貴的將領只有奉車都尉窦固,他是天子姊婿,爵爲通侯,應當先向他投降。”於是安得返回,只讓諸位將領迎接耿秉。耿秉大怒,被甲上馬率手下精良騎兵,抵達竇固军营,對他說:“車師王投降,到現在還沒來,我請求前往將其梟首。”竇固大驚說:“姑且停下,會壞事!”耿秉厲聲說:“受降就如同受敵。”於是騎馬前往。安得惶恐,走出門,脫下帽子,抱著馬足投降。耿秉便把他帶往見竇固。車師前王也歸降,於是大軍平定車師返回。 永平十八年(75年)秋,汉章帝即位。十一月,當時戊己校尉耿恭被匈奴困於疏勒,拜耿秉为征西将军屯兵酒泉,再令遣酒泉太守段彭前去救援[7]。 燕然勒功建初元年(76年),为度辽将军,在官七年,与南匈奴关系融洽。建初七年(82年),担任执金吾,汉章帝出行,掌管宿卫[8]。 章和二年(88年)七月,南單于休兰尸逐侯鞮单于請兵,與执金吾耿秉、度辽将军邓鸿及西河、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太守一同北伐[9]。當時窦太后臨朝,將單于的上書出示給耿秉看,耿秉上奏稱“以夷伐夷,国家之利”,表示願為國家出力,太后采納了該建議[10]。於是拜耿秉為征西将军,随車騎將軍窦宪出征北匈奴,徵召北軍五校、黎陽、雍營、緣邊十二郡騎士和羌胡兵出塞[11]。永元元年(89年),耿秉和窦宪各率领四千骑兵联合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一萬騎兵出朔方雞鹿塞,攻擊北匈奴,兵锋一直抵达燕然山,重创北匈奴[12]。耿秉被封为美阳侯,食邑三千戶。 永元二年(90年),为光祿勳。次年夏天去世,年五十余。朝廷賜予未棺、玉衣,令將作大匠挖墓穴,借鼓吹和五營騎士三百餘人送葬。匈奴聽説后,舉國號哭,還有人梨面以至於流血。 評價
家族源流耿氏祖先在漢武帝時期,以吏二千石的身份,從巨鹿遷徙至扶風茂陵[13]。 子女
後裔其曾孙耿紀,陰謀對付曹操,被夷滅三族,家族中只有耿援之孫耿弘存活[14]。 相關故事
注釋参考文献引用
來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