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 (讚歌)《耶路撒冷》(英語:Jerusalem)是英國一首愛國歌,音樂由休伯特·帕里於1916年編寫而成,歌詞則取自威廉·布萊克的短詩。 歷史原詩1808年,威廉·布萊克出版了他的長詩《弥尔顿》,其自序上有一首短詩[1]:
詩尾有摘自聖經的句子:"Would to God that all the Lords people were Prophets" Numbers XI. Ch 29. v.'[1]「惟願上主的百姓都受感說話。」(民數記11:29)[2]。 此詩的靈感來自一個描述耶穌和亞利馬太的約瑟(Joseph of Arimathea)一起到了格拉斯頓伯里(Glastonbury)的經外故事[3],而故事則源自聖經啟示錄(3:12及21:2)中耶穌將會再臨世界並建立新耶路撒冷的概念。 對此詩最普遍的解釋為:耶穌可能曾造訪英格蘭,令英格蘭曾短暫變成天堂,但現時工業革命下的英格蘭正被撒旦的麵粉廠侵占,而布萊克則會抗爭到底,令英格蘭變回天堂的樣子。 後世這首歌曾在1920年代成為英國爭取女性投票權組織全國妇女选举权联盟的代表歌曲。 此歌現時在英國也非常受歡迎,會在不少場合演唱[註 1]。更因英格蘭並無法定國歌,所以在很多的體育比賽中[註 2]會以此作為其國歌[註 3]。 因觀眾對此歌的熟悉,英國很多電影及電視劇均曾引用,如《烈火戰車》的片名便是取自其中歌詞。其他曾引用此歌的影視作品有《星空奇遇記:銀河前哨》及《四個婚禮一個葬禮》等。 除此以外,香港聖傑靈女子中學及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亦以經過改編的此曲作為校歌。 注释参考文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