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英語:Flipped classroom),又譯為顛倒教室,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2007年起源於美國[1],翻转课堂會先由學生在家中看老師或其他人準備的標準課程內容,到學校時,學生和老師一起完成作業,並且進行問題及討論。由於學生及老師的角色對調,而在家學習,在學校完成作業的方式,例如使用筆電互動,也和傳統教學不同,因此稱為「翻转课堂」[2]。 歷史2007年,由美國科羅拉多州洛矶山林地公園高中(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兩位化學老師貝格曼(Jonathan Bergmann)與山森(Aaron Sams),為解決學生缺課問題並進行補救教學,於是先錄製影片上傳至YouTube,讓學生自己上網自學;課堂上則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或解惑、或實驗,啟動了翻轉教室[3]。 山森與貝格曼認為,「翻轉教室」的重點不在於老師自製課堂影片來教學,而是能真正思考如何更有效益的運用課堂互動時間。老師作為知識領域的專家,可以將比較屬於單向傳授的部分,讓學生自行學習,而將面對面的時間用於解決個別問題,且更進一步地用以發展高階的能力 (如:Bloom’s Taxonomy 中知識應用、分析、綜合及評估等能力)。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主動地去了解、探索問題及深入思考,才能真正地讓學習深化,而所培養的自主學習態度也是一切創新研究的根本。[4] 「翻轉教室」的最大推手是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他為了指導親戚小孩數學而錄製教學影片上傳網路,這模式受到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注意進而投資。 後來影片內容慢慢擴及各科,成為今天的「可汗學院」(Khan Academy)。至今,每月都有超過百萬名學生會上網來使用可汗學院,影片點閱次數高達四億七千萬次,影響力愈來愈大。 內涵隨著時代的演進,各國教育逐漸朝向以「教師」及「學生」為主體的方向發展,課程與教學的意義也隨之轉變。雖然在狹義的「翻轉教室」定義中,影片是個重要元素,但隨著「翻轉」的概念不斷延伸,討論也從「教學流程」進展到「教育價值觀」層面。 如目前使用率極高的免費教學資源網站「可汗學院」、以及大規模線上開放課程的三大巨頭Coursera、Udacity和edX,即顛覆過去傳統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室中教學,學生聽講之後再回家練習—而是學生自行在家就可以看影片就可以「上課」,由學生主動掌控和參與學習。 翻轉教室目前普遍的核心概念大致包括:扭轉過去課堂上純粹「老師說、學生聽」的單向填鴨,轉而重視「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把學習的發球權還到孩子手上;更看重啟發學生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建構自主學習能力,並認同多元評量與多元價值。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曾歸納翻轉教學的關鍵有三:第一是把學習主體還給學生,第二是讓天賦自由,第三是因材施教。 如今,「翻轉」概念的影響力仍不斷擴大中。「讓學生先看影片」成為其中一種方法,但許多教學法也都開始吸納翻轉的精神,透過轉化與在地化,以老師認為最適合自己班上學生的方式,造就「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風貌。 批評「翻轉教室」的出現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仍有著教師進行數位課程轉化的挑戰、落入強化追求標準化教育目標的可能、忽略影響個體學習成效因素之複雜性、以及教育與商業過度緊密結合的潛在危機等問題待釐清與克服。「翻轉教室」的理念與批判教育學中理想的「賦權增能教室」有幾分相似之處,對照傳統教室之比較如下表所示。[5]
相關條目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