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織雀 (學名 :Philetairus socius ),又名群居織巢鳥 或社會織巢鳥 ,是雀形目 織布鳥科 的一種鳥類 ,也是群織雀屬 (Philetairus )的唯一物種 ,分布於漠南非洲 的喀拉哈里沙漠 與周邊地區。群織雀的名稱來自其大規模群居的習性,其單一鳥群裡的個體總數可達 300[ 2] 至 500 隻[ 3] 。和其他織布鳥不同的是,群織雀會搭造巨大的鳥巢以容納鳥群裡所有鳥隻,由於鳥巢在結構上屬於由許多小隔間構成的複合巢,類似於人類 的集合住宅 ,因此亦俗稱廈鳥 或擬廈鳥 。
辨識特徵
群織雀的成鳥(左)與幼鳥(右),攝於卡格拉格帝跨境公園
全長 14 公分,體重 24 至 32 公克。全身大致呈棕灰色調,和大部分織布鳥相比羽色較淺也較不鮮艷,由於雄鳥和雌鳥的外觀相同,因此通常無法以肉眼辨識性別[ 註 1] 。頭頂至背部及尾羽的羽色較深,但頭頂色調較接近栗色。喙部呈淺灰色或粉色,眼先至喉部黑色,腹側的脅部 也有小範圍羽毛呈黑色。從頸背至尾部的羽毛都具有邊界明顯的米色羽緣,呈鱗片狀外觀[ 5] 。幼鳥的外觀和成鳥相近,但喙較為短鈍,也不像成鳥有黑色斑塊[ 6] 。
群織雀的體型測量數據[ 3] 測量對象:73隻雄鳥與43隻雌鳥
體重(公克)
長度(毫米)
嘴長
翼長
跗蹠長
後爪長
尾長
雄
最大
31.9
16.3
77.8
18.7
7.6
45.5
最小
23.8
13.5
68.1
15.8
5.4
36.7
平均
27.5
14.9
71.7
17.1
6.4
41.0
雌
最大
32.0
16.1
74.1
18.5
6.9
45.1
最小
24.0
13.7
68.1
15.6
5.7
37.6
平均
27.3
14.9
70.7
17.0
6.3
40.8
叫聲
群織雀通常只有雄鳥會主動鳴叫,其叫聲短促而尖銳,多為音色單調的「嘰—嘰—」聲[ 5] 。在美國 鳥類學家 Elsie C. Collias 與 Nicholas E. Collias 的記載中提到,群織雀的鳴叫通常會先出現兩次間隔,每次鳴叫之間的間隔長度通常介於 0.035 到 0.08 秒之間,隨後緊接一連串多變而緊促,且音調愈來愈高的鳴叫聲,在持續一段時間後戛然而止。該筆紀錄中也指出,群織雀的叫聲頻率 約在 1.0 至 5.7 千赫 之間,單次鳴叫的時長約 0.025 至 0.08 秒[ 7] 。
分布地區
群織雀是非洲 南部的特有鳥類,分布於納米比亞 、波札那 西南部與南非 西北部,範圍面積約 1,080,000 公里,大致涵蓋喀拉哈里沙漠 及附近的乾燥地區,是當地常見的留鳥 [ 1] 。但國際鳥盟 和英國 杜倫大學 共同進行的研究顯示,在氣候變遷 的影響下,群織雀的分布地域將會愈來愈往南遷——至2080年代時,南非將取代納米比亞成為群織雀的主要分布國家,其分布範圍可到達南非西南部的斯瓦特山脈 ,同時在波札那境內則完全絕跡[ 8] 。
早期學界將群織雀分成三個亞種 ,分別為納米比亞北部埃托沙國家公園 一帶的 geminus 亞種、南部卡拉斯區 的 xericus 亞種,以及分布最廣的指名亞種 [ 9] [ 註 2] 。然而到了2010年代,這三個亞種通常都被認為和指名亞種是同一亞種,即群織雀是單型種 ,沒有亞種之分[ 5] 。
棲地環境
群織雀主要生活在乾燥氣候下,年雨量介於 80 至 600 毫米之間的地區[ 3] 。棲息於開放的乾旱或半乾旱環境,包含灌木叢、稀樹草原或裸露的地面[ 5] ,有時亦見於鹽沼 附近或納米比沙漠 的邊陲地帶[ 9] 。群織雀常以乾硬的草作為築巢材料,主要來自三芒草屬 、針禾屬 與針鼠茅屬 植物,亦會採集蘇木亞科 等木本植物 的枝條搭建,因此有這些植物生長的地區通常也能見到牠們[ 10] [ 11] 。
生活習性
繁殖
有別於北方溫帶地區的雀鳥,達期歲時就已開始繁殖,群織雀的繁殖行為常要到兩歲後才會表現出來。此外和典型留鳥 不同的是,群織雀沒有統一或固定的繁殖季,而是因地域與該年氣候而異,最長可達九個月,而在遇到整年降雨量都很稀少的年份時,該年甚至可能不繁殖[ 12] [ 註 3] 。納米比亞南部至南非北部一帶的南方族群全年皆可繁殖,但最常於降雨豐沛時進行;相較之下,納米比亞北部的北方族群的繁殖季則較為集中,大致介於八月至十二月間。[ 10] 。
註釋
參考資料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Philetairus socius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 [2016-10-01 ] . 数据库資料包含說明此物種被編入無危級別的原因
^ van Dijk, R. E.; Kaden, J. C.; Argüelles-Ticó, A.; Beltran, L. M.; Paquet, M.; Covas, R.; Doutrelant, C.; Hatchwell, B. J. The thermoregulatory benefits of the communal nest of sociable weavers Philetairus socius are spatially structured within nests . Journal of Avian Biology. 2013, 44 (2): 102–110. ISSN 0908-8857 . doi:10.1111/j.1600-048X.2012.05797.x .
^ 3.0 3.1 3.2 Maclean, G. L. The Sociable Weaver, Part 1: Description, distribution, dispersion and populations. Ostrich. 1973, 44 (3-4): 176–190. ISSN 0030-6525 . doi:10.1080/00306525.1973.9639158 .
^ Doutrelant, C.; Covas, R.; Caizergues, A.; du Plessis, M. Unexpected sex ratio adjustment in a colonial cooperative bird: pairs with helpers produce more of the helping sex whereas pairs without helpers do not .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2004, 56 (2): 149–154. ISSN 0340-5443 . doi:10.1007/s00265-004-0756-y .
^ 5.0 5.1 5.2 5.3 Craig, A. Sociable Weaver Philetairus socius . J. del Hoyo; A. Elliott; J. Sargatal (编).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Volume 15: Weavers to New World Warblers . Lynx Edicions. 2010. ISBN 978-84-96553-68-2 .
^ Sinclair, I.; Hockey, P.; Tarboton, W.; Ryan, P. Sasol Birds of Southern Africa Fourth Edition . Struik Nature. 2011. ISBN 978-1-770-07925-0 .
^ Collias, E. C.; Collias, N. E. Nest building and nesting behaviour of the Sociable Weaver Philetairus socius . Ibis. 1978, 120 (1): 1–15. ISSN 1474-919X . doi:10.1111/j.1474-919X.1978.tb04994.x .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Sociable Weaver (Philetairus socius )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Data Zone. 2019 [2019-07-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6-11).
^ 9.0 9.1 9.2 Clancey, P. A. Subspeciation in the sociable weaver Philetairus socius of the south west arid zone of Africa . Bulletin of The British Ornithologists' Club. 1989, 109 (4): 228–232 [2019-07-31 ] . ISSN 0007-1595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11-27).
^ 10.0 10.1 Mendelsohn, J. M.; Anderson, M. D. Sociable Weaver Philetairus socius (PDF) . J. A. Harrison; D. G. Allan; L. G. Underhill; M. Herremans; A. J. Tree; V. Parker; C. J. Brown (编). The Atlas of Southern African Birds. Johannesburg: BirdLife South Africa. 1997: 534–535 [2019-07-31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3-10-15).
^ Maclean, G. L. The Sociable Weaver, Part 2: Nest architectur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Ostrich. 1973, 44 (3-4): 191–218. ISSN 0030-6525 . doi:10.1080/00306525.1973.9639159 .
^ 12.0 12.1 Covas, R. Life-history Evolution and Cooperative Breeding in the Sociable Weaver (PDF) (学位论文). Percy Fitzpatrick Institute -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2002 [18 January 2011]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