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廣播劇粵語廣播劇是以粵語(即廣東話, 又稱廣州話、白話)演繹的廣播劇,播音員純以對白、聲效與音樂來表現故事,電台、收音機是其最重要的播放媒界。在電視娛樂尚未普及之時代,粵語廣播劇就是粵語社群最重要的娛樂。粵語廣播劇始於廣州,興盛於香港,輻射到東南亞華人社群,甚至全球各地華人粵語社群,是粵語、廣東文化以至華人文化相當重要的一部份。 廣東廣東,是粵語族群的祖居地,也是粵語為母語的人口最多、最集中之地。廣東的首府廣州就是粵語廣播劇的誕生地。 粵語廣播劇誕生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廣州的經濟、民生、娛樂復甦。其時廣州的電台會邀請戲班播放粵劇,邀請說書人「講古佬」在電台以一人旁白作第三者角度主講民間傳奇、廣東民間流行故事。將茶樓與戲棚的表演搬上電台,可視為粵語廣播劇的雛形。 1946年,廣東風行電台台長邀請李我在電台表演。李我以粵劇與電影所學,發揮個人天賦,開創單人講述的廣播劇,即《天空小說》前身,一人以不同聲線分演不同角色,自創的故事內容都是來至當時社會生活的點滴,一反說書人講故事舊事的傳統,貼近社會脈搏,贏得聽眾共鳴,影響傳遍省港澳。李我開創的演繹方式,取材現實生活的故事劇情,是為粵語廣播劇的劃時代開端。[1]
1949年後中國共產黨統治,娛樂要為政治服務,喪失創作自由。廣州的粵語廣播劇發展停濟不前。1980年代中國開放改革,廣東各電台的粵語廣播劇復興。廣東各電台的風格仍然很傳統,與相聲、說書無異,即使劇本是新穎的衛斯理科幻小說,一人旁白主講劇情、一人分演數角的演繹方式仍然很受推崇,當中以張悅楷、林兆明為表率;多名播音員合作的廣播劇不及香港流行。鄰近香港的民眾都接收香港的電台訊號、聆聽香港的粵語廣播劇。而且,此時已經是電視普及、影像娛樂普及的時代。廣州、廣東省的粵語廣播劇發展未曾經歷輝煌發展。 香港
晨曦之光:50年代二次大戰之後,香港電台也會邀請話劇、舞台劇團在電台演出,是為廣播劇初形。其時多採用舞台名劇,如《雷雨》、《家春秋》三部曲等;音響效果亦沿用舞台上的方法,例如雷聲是以健身「啞鈴」在長長的木板上滾動發出隆隆聲響,雨聲則篩動豆粒而成。[3] 1949年,李我加盟香港麗的呼聲,將《天空小說》帶到香港,革新香港粵語廣播劇。 當年市民大眾之娛樂,除了看電影和粵劇之外,便是收聽電台的節目,特別是廣播劇,凡有廣播劇播出的當日,報章便刊登該劇之詳細資料,如擔任播演之劇社或團體名稱、劇名、劇情、播演者及工作人員名單、播出時間等等,應有盡有,圖文並茂,方便市民大眾按時收聽。 港英政府先後於1949年與1959年發出廣播牌照與麗的呼聲與商業電台。為了爭逐市場,麗的呼聲與商業電台推出大量廣播劇。到了60年代,粵語廣播劇從單人飾演為主變成多人飾演的「群戲」為主,將粵語廣播劇推進黃金時代。 麗的呼聲
商業電台
如日中天:70年代廣播業到了六十年末、七十年代初,競爭相當激烈,麗的呼聲、商業電台和香港電台三國鼎立,廣播劇發展的黃金時代。其時,無綫電視廣播開始普及,麗的呼聲轉營電視業務而放棄電台廣播。即使如此,一眾工廠「打工仔」一邊工作一邊聆聽收音機的電台廣播劇仍然是不可或缺。[13] 此時,香港電台投入眾多資源推出大量廣播劇,粵語廣播劇到達顛峰。1983年,周潤發、趙雅芝主演的電視劇《播音人》就是表現了電台廣播劇的黃金歲月。 香港電台
商業電台
夕陽餘輝:90年代80年代後期,廣播劇地位開始衰落,香港的電視劇、港產片、流行曲影響力遠遠拋離。即使第三個電台新城電台創立,再也沒有以廣播劇競逐作為競逐市場的手段。同時,論政節目成為新興趨勢。論政節目比較易於製作,只需幾個主持清談;相反,廣播劇,要找編劇、演戲、場務、混音,牽涉幾多人力物力。既然廣播劇以不再流行,電台計算成本效益,遂大量刪減廣播劇時數。[5] 九十年代中期,商台主導過一系列精緻浪漫的偶像廣播劇,以粵語流行歌星做最紅男角配最紅女角,輪流對戲談情,宣傳品靚過今天的唱片封套。那是個連廣播劇主題曲都唱到街知巷聞的年代。廣播劇一度中興。[17] 踏入2000年,粵語流行曲市場萎謝,廣播劇亦無以為繼。各電台播出廣播劇之時間只有全盛時期百份之二、三十左右,似乎粵語廣播劇已是夕陽行業。[18] 商業電台
新城電台
香港電台
馬來西亞與新加坡星馬擁有海外最龐大的華人群體,吉隆坡的粵語社群尤其龐大,擁有自己的粵語電台。粵語廣播劇亦極受歡迎。傳統的有古風「講古佬」說書人李大傻、馮靜萱演講民間傳奇。同時,麗的呼聲在星洲、吉隆坡兩地播放香港麗的呼聲廣播劇,大受歡迎,譚炳文、何雪凝、高亮、李平富、鍾偉明都是老一輩人耳熟能詳的香港廣播劇藝員。 1973年香港麗的呼聲結業後,吉隆坡麗的呼聲廿年來先後招募五期話劇團,製作自己的廣播劇,閒時還會出外表演話劇。周杞武、梁觀友、鄭美英、廖日豪、關瑞瓊、劉玉葵、羅冰心、梁甘玉、朱廣威、林淑萍、陳峰、戴桓鵬、鄭祺源、葉寶聖、童沁等成了後期廣播劇粉絲熟悉的聲音演員。這些廣播劇設合本地民風民情,聽眾更有共鳴。七十年代即使黑白電視也非人人負擔得起,電台與廣播劇就是最受歡迎的大眾娛樂。播音員就是明星,風靡許多年輕人。1973年吉隆坡麗的呼聲首次公開招募話劇組員,反應熱烈,報名人數接近1000人,只錄取九十多人接受培訓,廣播劇也是明星夢的開始。 到了90年代,廣播劇地位下降。原初廣播劇佔有五個時段,到今天只剩下中午12點的黃金時段。1997年12月31日麗的停播,粵語話劇組轉投 FM988無線電台旗下,粵語話劇組之後改名為988廣播劇團。不過,似乎大馬本地的歌影視娛樂視業不及香港發達,始終無法動搖廣播劇的根基。FM988電台中午12點的廣播劇始終是各電台同時段的收聽率冠軍,每逢週末重播的經典廣播劇,也是最多人收聽的時段。[10][19][20] 網絡時代2000年後互聯網興盛、電腦普及,香港電台、商業電台、新城電台紛紛建立自己網頁,不但推出網上直播,又在網頁推出廣播劇重溫,令全球各地華人更易接觸粵語廣播劇。互聯網成為了電台另一個廣播媒界,直逼大氣電波與數碼廣播。同時,不少粵語廣播劇愛好者當年將電台廣播劇錄音,他們將這些珍藏的卡式錄音帶製成電腦檔案,貼到討論區、Youtube與同好分享,互聯網將這些廣播劇傳遍各地,老一輩的能重溫當年心愛劇作,年輕的一代能接觸到黃金時代的巔峰之作。廣東或海外一些小型電台亦直接重播這些網上收集來的經典之作,延續了粵語廣播劇的壽命。 網絡電台2006年起,香港率先誕生網絡電台,利用互聯網廣播,不需要投資發射站,經營成本大幅下降,聽眾群遍佈海外香港移民與粵語社群。此後十年,不同的網絡電台在香港成立。其中,大型網台香港人網與蕭定一合作製作粵語廣播劇,水準直逼傳統電台。[21][22] 卓韻芝與黎明亦曾製作廣播劇在互聯網播放。可是,網絡電台仍然難以收資平衡,收入有限,絕少願意投資大量人力物力製作廣播劇。因此,廣播劇在網絡電台仍然是十分罕見,未成氣候。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