筊杯

新加坡粵海清廟的筊杯
筊杯
繁体字 筊杯
汉语别称
繁体字

jiǎo,或作jiào,台灣俗稱臺灣話Pue),是民間信仰道教信仰中一種尋求神明指示的儀式工具。筊杯在遠古時期的原型,原用蚌殼投擲於地,視其俯仰情形,斷其吉凶。後改用竹子或木片,做成蚌殼狀替代。名稱有時會倒過來稱之為「杯筊」,或作「杯珓」﹑「杯爻」﹑「杯教」﹑「碑珓」﹑「珓杯」﹑「珓兒」﹑「跋杯」。關於「杯珓」兩字的字源,宋代學者程大昌推論:因蚌殼可如杯子般盛水,是為「杯」;珓的發音和「叫」相同,代表借用杯珓的仰俯來傳達神佛的意志以教示人們,於是使用「珓」一字。 [1]

外觀材質

台灣彰化縣鹿港天后宮清朝開始使用的筊杯

筊杯的大小一般以手掌能合住為原則,但也有特別製作的大型筊杯,在民間信仰中,特殊尺寸的筊杯也必須請示神明是否合意。大型筊杯一般是放在「有需求處」,雙手握好筊杯,再將筊杯上下甩動,這是用在廟方人員求問重要私務時,如慶典日期等。

材質普遍以木頭雕刻為主,也有竹子製成,今日,有許多人也採用了塑膠製的筊杯,如臺北行天宮

求神禮儀

在信奉道教民間信仰廟宇或家居供奉的神明祖先神位的家庭,幾乎都有一到數對筊杯,供上香膜拜之後,請神明指示的工具。這個動作稱之為「擲筊」或問杯。在臺灣與海外華人地區,凡是道教廟宇,在神像前幾乎都有一到數對筊杯,佛教寺院偶爾有之。臺灣民間信仰中,凡是求籤,均需要向神明擲筊確認。「筊杯」簡稱「杯」,故臺語「擲筊」又名「跋杯」。然而筊杯並非僅在廟中使用,家中有供祖先神主者,往往也會備有一對筊杯,如果是向新逝的死者神位求問問題,不能使用「筊杯」,只能用兩枚硬幣。如掃墓等情況,臨時需用之時,亦可以二枚相同之硬幣代替。

  1. 稟明: 執一對杯筊在香爐上繞三圈,在神明前,稟明自己姓名、生辰、住所及請示事項,一次一事。
  2. 擲筊(問杯): 將筊杯合在掌心,並略為上拋擲出讓它落地,觀看正反的組合。[2][3][4][5]

擲筊結果

筊杯分有正反面,凸起部份稱為「陰面」(也就是反面),平面的部份則稱為「陽面」(也就是正面)。

聖杯(允杯、允筊、有杯)

即二只筊杯一正一反,代表所請示祈求之事神明應允、贊同、可行。

笑杯(笑筊)

兩隻皆為正面,代表神明笑而不答,意為陳述不清、無法裁示或明知機緣未至不足,何必有此一問;或所提問題自有主張、已有定數,何必多此一問;也可以解讀為神明主意未定,重新請示。

怒杯(陰杯、哭杯、無杯、蓋杯)

兩隻皆為反面,表示神明否定、不認同、或者不應許所求之事。

立杯

杯筊未倒下而呈立狀,一般人擲筊多半對神明「有所求」,相傳若為「無所求」的信徒,容易擲出「立筊」,會被善信視為神明顯靈。

機率論

理想的情況下擲出一組成對的筊杯(A&B),可預期的結果表列:

A\B 陽面 陰面
陽面 笑杯 聖杯
陰面 聖杯 怒杯

假設出現陽面陰面的機率同是二分之一(此假設未必正確),則:

  • 擲出聖杯機率:
  • 擲出笑杯機率:
  • 擲出怒杯機率:

連續次獨立擲出聖杯的機率,即可由式:,計算得知 。

參考資料

  1. ^ 《演繁露·卜教》,宋代程大昌著
  2. ^ 行天宮擲筊禮儀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1-02-25.
  3. ^ 碧山巖有關擲杯筊介紹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8-08-28.
  4. ^ 臺灣大百科全書相關條目. [2015-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5. ^ 湧蓮寺有關祭祀禮儀介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見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