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號交響曲 (貝多芬)

F大调第8号交响曲》,作品93,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13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贝多芬此前创作的第6号交响曲“田园”调性也是F大调,但篇幅较长,故而作者亦将此交响曲爱称为“小的F大调”交响曲。[註 1][1]此作品也是贝多芬闻名于世的九部交响曲中最为短小的一部[2],正因它精巧的篇幅而时常受到忽视[3]。不過,贝多芬自己对它十分喜爱,甚至称它比第7号交响曲“强得多”。[4]

寫作時的貝多芬生活並不順利,但該作品依然有著輕鬆愉快的風格。其规模虽然短小,但精悍緊湊,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作曲技艺。与贝多芬的一些其它作品(如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类似,该交响曲的末乐章分量最重。值得注意的是,第2樂章由木管樂器演奏的固定音型,被認爲是模仿當時剛剛得到改進的節拍器的聲音[來源請求],並且在樂章最後還有一個玩笑般的“節拍器出故障”的樂段。除此之外,也有其它部分[哪個/哪些?]被认为是音乐玩笑。

背景

1815年的贝多芬

創作于1812年夏天,至1813年12月完成。此時貝多芬剛剛完成其第7号交响曲[5]由於維也納的氣候和衛生條件都比較差,貝多芬的健康狀況又不盡良好,所以他在夏天一般都會搬出城住,也可以得以親近自然。1812年他前往了波希米亞的溫泉小鎮特普利采,並在那裏遇見了歌德。二人間略有枘鑿,但這次見面依然被傳為佳話。歌德對於貝多芬的意志力寄予肯定:「我從未見過如此堅韌、奮發、又深刻的藝術家。我很能理解他如何孤軍戰鬥,對抗世界。」[6]也是在此時,貝多芬對其“不朽的愛人”寫了著名的信(此“愛人”之身份依然不明,但傳聞甚多)。[1]当时贝多芬的生活相当困窘,还就其弟弟约翰與其女管家的感情糾葛,与之发生了剧烈的争执[7]。然而这部作品却听起来欢快自在,甚至有些復古的氣息,亦可能是受暑期度假時良好回憶的影響。[5]

樂曲的创作期很短,只花了四个月。在林茨完成该作品后,貝多芬将之题献给莫里兹·弗莱斯伯爵(Count Moritz Fries),后者据说一直给予贝多芬资助。[8]

首演

作品于1814年2月27日在维也纳霍夫堡宮的化裝舞廳(Redoutensaal)舉行首演,同时演出的还有贝多芬的第7号交响曲(該曲于之前两个月首演)和《威灵顿的胜利》。[9]贝多芬当时听力每况愈下,但依然坚持指挥首演。在首演上他十分投入,在強處幾乎跳到空中,弱處又誇張地蜷起身子。不过据说乐队并未遵照他的指示,而是基本跟从首席小提琴。首演後,聽衆與評論家的評價都良好,但卻不如第7号交响曲熱烈。[7]

分析

此交响曲有四个乐章,注意其中沒有常規的慢樂章,而是用一個稍快板樂章代替:

  1. 活泼而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vivace e con brio)
  2. 谐谑的小快板(Allegretto scherzando)
  3. 小步舞曲速度(Tempo di Menuetto)
  4. 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e)

一般的演奏用時大约在25至30分钟間。

配器

该交响曲采用双管制,所需乐队规模较小。其中没有长号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2—2 2 0 0—tmp—str"[10]

结构

第1乐章

首乐章(活泼而有活力的快板)情绪明快,有着青春的气息。

此乐章调性F大调,节拍为快速的四三拍,有些舞曲的气质。贝多芬此时期作品的首乐章通常都是奏鸣曲式。此乐章亦然,而且其尾声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评论家安東尼·霍普金斯曾指出,此乐章较特殊之处在于,其高潮不在发展部,而是在再现部的开头:发展部结尾处,贝多芬垒起了一个巨大的渐强,并用自己不常用的fff(特特强)标示了主题的再现。[11]这一华丽的乐段过后,音乐在较为平静的气氛中结束。

主题英语Subject (music)乐观明朗,有些节庆的意味[2]。由三个乐句组成,每句四小节。三个乐句遵循“强—弱—强”的顺序,起到先抑后扬的效果,充满肯定的语气。在再现部中,中间的弱部分被略去,使得力度更大,戏剧性更加强烈,强调更为明显。[11]

第1乐章“强—弱—强”主题,钢琴独奏谱,由李斯特改编

第2乐章

第2乐章(谐谑的小快板)雖然速度較快,卻擔當该交响曲中“慢乐章”的角色,尽管并非传统的那样抒情而富有歌唱性。该乐章情绪轻松幽默,速度相对一般慢乐章而言也较快。与第7号交响曲第2乐章一样,此乐章以一个6-4和弦开头,但更多的是起到玩笑一样的效果。[12]此乐章为B大调,结构被评论家查爾斯·羅森英语Charles Rosen称作“慢乐章的奏鸣曲式”,意谓在呈示部之后并无明显的发展部,而是简单地模进回B大调,为紧接着的再现部做准备。这也可以被称作是小奏鸣曲[原創研究?]

此乐章开头,木管乐器不停地断奏连续的十六音符节奏型,并一直固定地进行,贯穿整个乐章。普遍认为,此固定节奏是对节拍器的戏仿[註 2]然而,该论点一直受到争议[來源請求][註 3]。第二主题有一极为迅速的六十四音符动机,也许与一个有些故障的节拍器发出的声音相仿。该动机在尾声末部再次由乐队齐奏。

第2乐章主题与固定的“节拍器”节奏型,钢琴独奏谱,由李斯特改编

第3乐章

第3乐章并非普遍的谐谑曲,而是一首怀旧的小步舞曲,在当时屬於已经过时的体裁[註 4]。但该小步舞曲和十八世纪的模范并不大相同,它留有一种有些沙哑、粗鲁的节奏,以及强烈的力量和对比。例如,在起拍之后紧接着的五拍上,贝多芬指示有"突强"的字样,使得这个开头产生和整部作曲相协调的游戏、调侃意味。据说,开头圆号声的灵感,来自贝多芬对于特普利采航船上号角声的回忆。小步舞曲主题源于奥地利民歌旋律,但经过了精妙的处理,使得效果依然有些民间化,而非纯粹的维也纳宫廷沙龙风格。[2]

该乐章由三段曲式写成,中间有一段平和安适的三声中部,与前后舞曲形成鲜明对比。三声中部包括一段享有盛名的圆号单簧管独奏片断。斯特拉文斯基曾赞扬贝多芬在此处的配器是“无与伦比的乐思”。[13]

第3乐章小步舞曲主题

第4乐章

末乐章是全曲最重要的一章,速度非常快,虽然标注是“活泼的快板”,但通常演奏到急板的地步。[14]曲式为奏鸣回旋曲式,开头的材料再现了三次:发展部开头、再现部开头,以及尾声一半处。定音鼓在此乐章内有八度的演奏,这在当时是十分不寻常的。与第1乐章类似,该乐章中的第2主题在呈示部中处于错误的调性属调),直到再现部中才回归到主调[15]

第4乐章尾声中,定音鼓弦乐部的旋律“敲击”下了一个半音,使之回归到F大调

贝多芬在此乐章中更加强调了对比性,许多乐句都十分出乎意料,使得柏辽兹感到非常困惑。他认为这个末乐章“非常奇特”,并称贝多芬对于既有条框的冲击力是惊人的。[7]

该乐章的尾声十分重要,在贝多芬所有作品中亦有显著地位。霍普金斯认为其水准使得它简直不应当被称为“尾声”。[註 5]其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点:在呈示部发展部中频繁打断主题的不和谐升C音,至此得到了解答,它成为了F小调属和弦根音,并带领主题在此调上强力重现。[16]另一处是在几小节之后的模进,定音鼓似乎将旋律向下“敲击”了一个半音,使之回归到F大调[17]全曲在华丽热烈的主调和弦乐段中结束。

评价与解读

虽然这部作品首演时也得到了好评,但评价远没有先前的第7号交响曲那么好。据当时的期刊说:“观众对这部作品十分感兴趣,也热烈地鼓掌;但是显然缺乏那种由衷的热情……但并非由于此曲有什么缺陷,或者贝多芬的创作水准有所退步……而可能是第7号交响曲的光辉将它覆盖了;如果该作品是单独演出,无疑会取得巨大的成功。”[1]现在看来,这部交响曲的评价也不如贝多芬其它同类作品那么高,甚至有人[谁?]认为贝多芬在作此曲时技术有所退步。

贝多芬自己則是认为第8号交响曲是一部杰作。据称,当他的学生卡尔·车尔尼问及为何此曲不那么受欢迎时,贝多芬回答“因为第8号要强得多”。[4]有人[谁?]称这部作品较先前的第7号交响曲而言,配器更细腻、结构更紧密、织体更精致。

音乐玩笑

第2乐章的“节拍器出故障”,弦乐部分

第8号交响曲中的许多乐段被认为是音乐玩笑。霍普金斯举了一些例子:例如首乐章36小节巴松管对主题动机的模仿,第2乐章的“节拍器出故障”,第3乐章小步舞曲突然变到 4/2
拍子,以及末乐章呈示部结尾处仿佛在犹豫是否应当反复[18]

註釋

  1. ^ 德語:"die kleine F-Dur",或作die "kleine F-Dur"
  2. ^ 当时节拍器刚刚被贝多芬的朋友約翰·內波穆克·梅爾策爾發明。
  3. ^ 节拍器一般的机械节奏已经被海顿在其第一〇一交响曲“钟”中模仿,贝多芬或许得到了类似的灵感,对新节拍器有所加快的节奏进行调侃。
  4. ^ 不過,在贝多芬的第16号钢琴奏鸣曲中,也有类似的小步舞曲出现。
  5. ^ Extensive discussion of the coda is given in Charles Rosen's Sonata Forms (1988). Hopkins 1981,第238頁 calls it "magnificent" and suggests it is too substantial to be referred to by the term "coda".

参考資料

參照
  1. ^ 1.0 1.1 1.2 Beethoven's Symphony No. 8 in F Major, Op. 93. NPR. 2006-06-14 [2010-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2) (英语). 
  2. ^ 2.0 2.1 2.2 Beethoven Symphony No. 8. All About Beethoven. [2010-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5) (英语). 
  3. ^ Aaron Green. Brief Histories of Beethoven Symphonies. About.com. [2010-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29) (英语). 
  4. ^ 4.0 4.1 Steinberg, Michael. The Symphony: a listeners guid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44-47. 
  5. ^ 5.0 5.1 Hopkins 1981,第221頁.
  6. ^ 邱映潔. 表演藝術,第299期. 2017年11月: 27. 
  7. ^ 7.0 7.1 7.2 Ludwig Van Beethoven - Symphony No. 8, in F major, Opus 93. Old And Sold Antiques Auctio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30) (英语). 
  8. ^ Solomon, Maynard. Beethoven. Schirmer Books. 1977: 214. 
  9. ^ Geoff Kuenning. Beethoven: Symphony No. 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5) (英语). 
  10.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54. ISBN 0-8108-3228-3. 
  11. ^ 11.0 11.1 Hopkins 1981,第222頁.
  12. ^ Chris Frigon. Beethoven Symphony No. 8 in F. Symphony Salon. 2005-11-29 [2010-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4) (英语). 
  13. ^ Stravinsky, I. and Craft R., Stravinsky in Conversation, London, Faber, 1959.
  14. ^ Hopkins 1981,第236頁 notes that the music is "marked allegro vivace but usually played presto".
  15. ^ Hopkins 1981,第236頁.
  16. ^ Hopkins 1981,第238頁.
  17. ^ Hopkins 1981,第240頁.
  18. ^ Hopkins 1981,第224, 232, 233-4, 236-7頁.
书目


參見

外部链接

分析著作
樂譜
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