瘗鹤铭![]() 《瘗鹤铭》是一部摩崖石刻,原石刻在江苏镇江焦山西麓石壁上,北宋黃庭堅譽之為「大字之祖」。今餘殘石五塊,存放於焦山碑林之內。 歷史《瘗鹤铭》原石刻在江苏镇江焦山西麓石壁上,唐代宗时石碑被雷擊裂成五段,崩落滑坡,滾落江中,在長江躺了三百多年。 到北宋慶曆年間,鎮江郡守錢子高在退潮的江底打撈起一塊殘石,便在焦山興建寶墨亭以安立這塊殘石。熙寧年間,因焦山島水域修建運河,在疏流工程中,再尋獲四塊殘石。但命運多舛的《瘗鶴銘》殘石,於明洪武年間再度墜江。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陈鹏年在冬季枯水期,以鉅資募工打撈,經三個月的搜索,終於在距離焦山下游約三里處,尋獲五塊《瘗鶴銘》殘石,讓《瘗鶴銘》沉入江中七百多年後,又得以重見天日。殘碑石塊後來移置焦山上,砌入定慧寺伽藍殿南壁中。在躲過日本侵華戰火的掠奪後,於1962年移往焦山寶墨軒碑林至今。 作者该石刻题载「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关于作者和年代历来有不同说法。宋黄庭坚、苏舜钦认为是王羲之所书,也有人认为是唐人顾况、王钻书。宋金石家黄伯思考为梁陶弘景书,后世多同意这种说法。陶弘景(452—536)字通明,晚号「华阳真逸」。 特色《瘗鹤铭》字体厚重高古,書風古樸自然,用笔奇峭飞逸,字號大小不一,字序由左寫到右,不具真名,不錄書寫紀年,此舉實在是中國書法史上絕無僅有的異品。楷书中揉和了隶书和行书的风格,颇受飄逸的六朝书法影响。宋黄庭坚誉为“第一断硅残壁,岂非至宝”。曹士冕《法帖谱系》[1]云:“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宋吴琚在诗中描绘:“游僧谁渡降龙钵,过客争摸《瘗鹤铭》。”可见人们对此铭的重视。其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为隋唐以来楷书之风范。[2] 《瘞鶴銘》據黃伯思考,為南北朝陶弘景為埋葬亡鶴所寫的一篇銘文,由於書法字體大字雄偉,筆韻超逸,神彩脫俗,雖為楷書,但兼備草情、隸意,南梁天監十三年(514年)此帖被刻於江蘇鎮江焦山西面崖石上,後世書法家爭相臨習,被譽為「大字之祖」。
拓本
歷代評論
参考资料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