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寮
地理位置瓦寮位在山寮角頭的東邊,是學甲區位置處最東邊的角頭,臺84號快速公路由西北方直線向東南方切過,並且庄頭的北邊有臺南市174號線環繞。[3][4] 庄頭脈絡日治初期學甲下社角李勝後裔李大再(1875 - 1945),他向族人借一些錢之後,邀其同堂兄弟李约、李杭偕同住在彭城的劉姓朋友(劉變)到此開墾農地,開墾之初瓦寮一帶為低漥且無庄舍的荒地。[5] 然而,因李大再在夏天時引用現今官田區葫蘆埤附近溝渠,而在冬天時則導急水溪的水來設渠引水,當時的庄民稱此為「大再溝」,在這樣方式灌溉農田下,此地的耕地得以大為擴展,同時李氏也因此慢慢的累積屬於自己所開墾的土地。[6] 只是隨著李大再耕地逐漸地擴展,為了管理如此龐大的地產,李氏便又回到下社仔聚落去招募同姓族親來此耕作,於是這些族親便成為他的佃農,其後大家在此耕作得到安定之後,乾脆就紛紛舉家遷徙來此定居,並就地修建屬於各自的屋舍長期居住。據說李大再最鼎盛時所擁有土地曾達800餘甲,也有人說有上千甲之大,東到與下營區交界處的山寮仔,西則至學甲草坔埤再延伸到西北邊的倒風寮,東北邊的九股寮仔,東南方至九股寮(真理大學附近),都是李大再所開墾的土地,地域跨有學甲、下營、麻豆等三個區域,也因他所擁有的土地甚大,所以被形容為「鳥飛不過地,馬跑不越界」,當時李氏幾乎是學甲首富。[6][5] 至於此地「瓦寮」地名由來,一般的說法是因當時此聚落只有李大再一棟三合院是以紅瓦建造,因而庄名便稱為瓦寮。[2]而另一說法,則是因當時李氏事業規模甚大,相對地人力與空間的需求也頗多,故在此地建蓋有許多管理處、工寮等建築,而其中的一座三合院紅瓦厝則做為總管理處,因建築以磚瓦建造的閩南式大紅瓦茨,外觀相當突出以及耀眼故稱瓦寮。[7] 交通瓦寮有兩條主要公路經過,分別是由北邊貫穿東南向的臺84線,以及環繞庄頭北邊的市174線。 臺84線東行進入學甲區,至筏仔頭之後,沿著南側的舊頭港仔、新頭港仔、德安寮、山寮、頂山寮、煥昌、新寮、瓦寮等庄,最後直行貫穿瓦寮由東南方向離開學甲。[5] 市174線12K+200M(往南1千米)過了山寮往東,再接東郊的山寮、頂山寮,並有一支線路經瓦寮後,始於13.5K處離開學甲區境。[8] 產業早期瓦寮是以農業為主,之後由於地文變化水源缺乏便改種適合旱地生長的藺草(鹹草仔),而這卻帶動了學甲地區的草席業與草編業,此項目一直風光到70年代。[6] 只是日後又因塑膠製品大量上市,草席業與草編業日漸式微,農民在無奈之下只好放棄農耕,大多紛紛將農地挖深改做為魚塭,目前多以養殖淡水魚塭為主。[2] 宗教與軼事傳說瓦寮主要角頭宮廟為永安宮,主祀為當地區的開庄先祖李再大(李府千歲)。[9] 此外,早先時瓦寮原本無廟宇,庄民只有輪祀的池府千歲、虎爺、城隍爺和觀音佛祖等神,直到1974年在興建社區活動中心時,才順勢將場地充作廟宇並稱為「永安宮」,這時也才正式供奉池府千歲等4尊神祇。[6] 只是在永安宮落成的同時,廟方用關四轎方式想從護境4神中,選出1尊做為鎮殿的主祀神祇,然在眾神提示的頭籤中得出字顯示竟為「李府元帥」,而此時的桌頭屢猜不到此神的真正身分,當時擔任頭籤的李進得乾脆開口,照說扛轎者在執行任務時應不可開口的,但因眾人猜不出神尊於是才藉由李進得說祂是本地開基庄主李大再,從此之後李大再便成為瓦寮的庄頭守護神,信眾們也以其誕辰日的農曆10月12最為廟慶之日。[10] 然據說在李大再死後2年多之後,他所一手規劃的灌溉系統「大再溝」,便莫名的漸漸枯竭而無法再供應一般農田所需,承租的佃農們也只能放棄原先所種植的稻作,進而紛紛改種較為適合旱地生長的藺草(鹹草仔),然而,也因為此一原因造就了瓦寮草席業以及草編業的發跡,最終還成為本地的一項特色產業。[6] 觀光景點瓦寮一號是瓦寮的一個懷舊博物館,館內收藏有清朝、民初、平埔、客家、西洋等的民俗生活等用具,館藏有約2500件大小收藏品提供遊客免費觀賞,讓民眾能深入了解瓦寮先民的生活情形。[11][12][13] 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