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肇枝中學
![]() 王肇枝中學(英語:Wong Shiu Chi Secondary School,簡稱「WSCSS」)是香港新界大埔區內第一間英文中學,由王德馨醫生於1960年創辦,以其父親王肇端和母親黎單枝的名字命名。[2]校舍位處港鐵東鐵綫大埔墟站旁邊。 校政管理
歷史王肇枝中學的創辦人是王德馨醫生,廣東東莞人,王醫生為紀念她已故的雙親王肇端及黎單枝,遂從他們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合併而成為「王肇枝中學」。王醫生戰前於廣州開設醫務所,退休後移居香港,她平生篤信基督,乃捐港幣255,000元,再得教育司署撥地及資助相等的款額,於大埔墟現址興建校舍。[2] 王肇枝中學校舍於1960年1月落成,同年2月8日正式開課,是大埔首間開設中、英文部及初中、高中班級之政府津貼中學。首屆校監為曾任教育司署助理教育司黃國芳先生,首任校長為退休教育官馮銳韶太平紳士。[2] 1966年,王醫生再捐贈港幣十餘萬元,以興建第二期校舍,加上銀行貸款及政府資助,工程得以順利進行,翌年新校舍亦如期落成啟用。1970年,第二期校舍側翼(即第三期校舍)亦告擴建完竣,至此學校發展,已踏入一個可提供由中一至中七的七年完整學制階段,規務漸備。1984年,獲政府將鄰近大埔火車站2,000平方米的空地租借予學校,又得校董會主席鄧若璠太平紳士慷慨捐助港幣17萬餘元,加上其他補助金額,鄧若璠運動場終順利落成,令同學有一較寬敞的場地,進行各項球類活動。[7]應教育署擴班及加設實用科目的要求,第四期校舍(設有新禮堂及四個特別室)緊接於1988年建成啟用,耗資高達600餘萬元。[2]於2005年,王肇枝中學第五期校舍在學校改善計劃下落成(設有教員A室、李居之圖書館、黄建常會議室等)。 2017年,為配合學生人數,經商議後決定將原先六社(紅、橙、黃、綠、藍、棕)改為四社(博、愛、信、修)。 2019年,為配合60週年鑽禧校慶,第一期校舍之107室被改裝為校史館,記錄自1960年創校的詳細經過 學校設施![]() 全校均有冷氣。特別室有:電腦室、電腦輔助學習室、多媒體語言室、英語活動室、電腦輔助設計及工藝室、電腦化圖書館、課外活動室、室內體育館等。運動場面積逾二萬平方呎,可提供籃球、壘球、等比賽及訓練用途。學校設有更衣室,方便同學們於上體育課期間更換衣服。 ![]() 校徽該校校徽為一盾牌,盾牌內藏十字架、英文校名簡稱WSC和縛著絲帶的麥子,而中文校名置於其下。盾牌代表該校積極培養學生成為未來的社會領袖;十字架代表上帝的真光和永遠的愛;麥子代表該校學生的頑強生命力和堅毅不屈的精神;絲帶代表學生各方面勤力學習的成果,特別是學術方面的成就。 宗旨![]() 以基督為完美榜樣,提供基督化全人教育,讓學生在德智體群美靈皆有均衡發展,並且熱愛學習,主動探索解難,積極發揮潛能,享受融洽有序之校園生活,養成終身自學、應變創新、自律自信素質,日後回饋社會,貢獻家國。 課外活動現設學會30餘個,可劃分為學術、服務、興趣、宗教及體育五大組別。所有學會均由學生會聯繫統籌及審批預算、學會幹事組織活動,並由各學會顧問老師監察指導,藉此訓練學生之個別專長。[8][9] 著名/傑出校友
演藝、傳媒界
參見注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