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 (六朝)
王弘(379年—432年),字休元,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末官員,亦是劉宋的開國功臣,在劉宋官至太保。東晉丞相王導曾孫,衞將軍、東亭侯王珣之子。 生平王弘少時好学,与當時的尚书仆射谢混友善,以清靜恬適聞名。王弘二十歲成年後任會稽王司馬道子的驃騎主簿。當時農業受阻,雜役頻繁,故王弘建議實行屯田。隆安四年(400年),王弘父王珣去世後不久,司馬元顯就以其為自己的諮議參軍,加寧遠將軍,知記室事,但王弘辭讓。後司馬道子又用其為諮議參軍,加建威將軍,領中兵,王弘亦都拒絕受命。當時司馬道子正與桓玄相爭,又有孫恩之亂,內憂外患下,很多人都不能完成喪期,但王弘就始終堅持。元興元年(402年),桓玄率兵攻下建康,收捕司馬道子到廷尉議罪,當時眾官員都因恐懼而不敢送他,但尚在喪期的王弘卻在路邊拜送,更攀扶在道子車上哭泣,此舉得當時人稱許。 元興三年(404年),劉裕起義兵擊敗篡位的桓玄,攻陷建康,升鎮軍將軍,召王弘补镇军咨议参军,封华容县五等侯,歷官琅邪王大司马从事中郎、宁远将军、琅邪内史、尚書吏部郎中、豫章相。義熙六年(410年),徐道覆進攻南康、廬陵及豫章三郡,王弘於是出奔尋陽(今江西九江市)。後劉裕再命其為中軍諮議參軍,後歷大司馬右長史及吳國內史。義熙十一年(415年),劉裕徵王弘為太尉長史,後又轉左長史,並於次年(416年)隨劉裕出發北伐。義熙十三年(417年),北伐前鋒攻陷洛陽,劉裕派王弘隨使者回朝,要朝廷給他九錫。至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班師彭城(今江蘇徐州市),王弘領彭城太守。劉裕班師同年受封宋公,受九錫,又加王弘尚書僕射,領選。不久又遷監江州豫州之西陽新蔡二郡諸軍事、撫軍將軍、江州刺史。王弘在江州減省賦稅及力役,安定當地人民。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篡晉,建立劉宋,加王弘散騎常侍,更因其是佐命元勳,封華容縣公。永初三年(422年)正月,王弘進衞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景平二年(424年),司空徐羨之等人圖謀廢黜宋少帝,召了王弘及檀道濟入朝告知[1][2]。同年廢宋少帝為營陽王,改立宋文帝劉義隆為帝。宋文帝即位後為安社稷,以王弘為司空,但王弘辭讓下,改加使持節、侍中、改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陽新蔡二郡諸軍事、江州刺史、開府儀同三司,進車騎將軍。 元嘉三年(426年)正月,宋文帝誅殺主導廢立的徐羨之及傅亮,當時王弘既非廢廢立主事者,其弟王曇首亦很得宋文帝寵信,故此在行事以前就已獲通知。事後王弘被徵召入朝為侍中、司徒、揚州刺史,錄尚書,更得賜班劍三十人的禮遇。不久宋文帝親征另一主導廢立的荊州刺史謝晦,王弘就與彭城王劉義康留守。 元嘉五年(428年),王弘以大旱為由引咎求退,時平陸令成粲寫書建議王弘減少權力,並推時為荊州刺史的劉義康入朝主政,以求安身長壽,名垂萬代。范泰亦因王弘兄弟權重朝廷,曾建議王弘藉徵劉義康入朝,共參朝政,削減權勢[3]。宋文帝原本不允,但在王弘堅持下降為衞將軍、開府儀同三司[4]。次年(429年)正月又上表薦劉義康,終令劉義康入朝接替自己任司徒,共錄尚書。 王弘深愔治國之策,留心庶事,考慮當時需要的,所作每每都顯得寛和公允。當時士人犯罪都會有很多上訴,產生寛貸則枉法,依例則士人有怨的情況;又以當時監守自盜者偷五匹布、平常偷竊者偷四十匹布都要處死是過重,於是建議修改為監守者偷十匹、平常偷竊者偷五十匹才處死,四十匹則是發配去做兵役而已。又認為這刑罰不應分士庶,庶人小吏偷竊可能只是無知而一時貪心,或由於輕怠而犯錯,所以將稍稍提升贓物數量以寛饒其命,但作為高官的士人以身試江,亂了法紀以取利,偷了五匹才判死則已經是寛大了,不必憐憫。王弘又曾上奏修改十三歲服半役,十六服全役的制度,以當時四方無事,且平民苦於力役,已經在想辦法逃避,建議將半丁年齡升至十五及十六,全丁年齡升至十七。宋文帝都同意王弘的建議。 後王弘因病而屢請告老,都不被允許,至元嘉九年(432年)三月進位太保,本官加領中書監。王弘於同年五月壬申(7月12日)去世[5],享年五十四歲,獲賜諡號文昭,以本官加贈,並給節,加羽葆鼓吹,及加班劍至六十人,更得在劉裕廟廷祭祀的禮遇。同年宋文帝又下詔增王弘食邑一千,賜其家一百萬錢,一千斛米。 性格特徵
家庭祖父
父親
子女註釋延伸阅读[在维基数据编辑] 參考書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