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海嘯氣象海嘯(英語:Meteotsunami)是一種類似海嘯的一種天氣現象[1],其包含副振動在內,係由普勞德曼共振效應[2](英語:Proudman resonant effect)機制引起[3]。而根據已知的水位和氣壓觀測資料顯示,氣象海嘯的作用時間比風暴潮長[4]。在其他語言方面,日本九州稱作あびき[5]、加泰隆尼亞語稱作rissaga、马耳他语稱作milgħuba、義大利語稱作marrobbio、克罗地亚语稱作šćiga[3][6]。 成因當氣壓快速變化導致水體的位移時,很容易引起氣象海嘯,其傳播速率會因不同的水深和地形而出現差異。若傳播速率和微量氣壓變化的移動速率約略相同時,就產生普勞德曼共振效應,使初始波產生數倍的增幅[4]。和普通脈衝型的海嘯相比,行進的大氣擾動通常在有限的時間內(從幾分鐘到幾個小時)與海洋相互作用[6]。通常氣象海嘯與海嘯的特徵相似,但最主要的分別方式仍是以是否發生有地震為主[6]:1036。 由於氣象海嘯並非像海嘯一樣是以地震獲取能量所造成一種波長極長的重力波,故影響範圍相對有限,但若氣象海嘯的共振遭放大時,仍然會造成很大的危險[6] 。而在季節風影響下,陣風風速大幅度跳動也是影響氣象海嘯振幅的因子之一[2]。 下列公式中,為振幅率、為移動速度、為相速度、為重力加速度、為水深。由該公式可見,當氣壓擾動移速與海洋長波的相速度一致時,振幅受共振影響而增大,且氣壓變化愈劇烈,愈有利於振幅放大;而當氣壓大範圍且緩慢下降時(倒轉氣壓計效應),海浪振幅將不大於此(每下降1百帕,水位上升1釐米)[3]。 歷史自西元前2000年至西元2014年的氣象事件紀錄,大約只有3%是氣象海嘯所致,但事件的發生可能更高,因為過去的海嘯事件中有10%沒有受到詳細記載而難以驗證,氣象海嘯亦有可能因此被誤分類為「振盪波[注 1]」所導致的氣象事件[8]。
釋義來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