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東
楊啟東(1906年11月8日—2003年7月5日[1][2])是一名臺灣臺中市豐原人,水彩畫家、油畫家、教育家和藝術評論家。[3] 沿革楊啟東於1906年生於臺中縣豐原圳寮,在就讀葫蘆墩公學校期間自修俳句、和歌、短詩和新體,1918年,他於《少年雜誌》上發表作品,並自此後進入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美術科,師從石川欽一郎以奠定繪畫基礎。 1925年畢業後,與同期生大都前往日本繼續深造不同,楊啟東因父親楊萬壽的榖類和木材業生意遭挫,使其無法赴日進修。他因而選購日本美術相關出版書籍自修,於同年前往北屯公學校(今臺中市北屯區北屯國民小學)擔任美術教職。1927年10月,楊啟東以〈黃昏的貯木池〉水彩作品入選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4],1928年以〈滯船〉一作入選第二回臺灣美術展覽會西洋畫部[5],此後曾多次入選臺、府展十次,亦任臺中州學校美術展審查員。 1928年後,楊啟東奉調到霧峰公學校(今臺中市霧峰區霧峰國民小學)任教;1931年轉任豐原公學校(今臺中市豐原區豐原國民小學),同年和陳繡婚結婚。[6] 戰後,楊啟東繼續在省立臺中商業職業學校(今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教授美術長達18年,在此期間培養部分畫家,包括趙宗冠、羅秀雄、游朝輝、紀慧明和施純孝等人,對臺灣中部藝壇產生了深遠影響。1954年,楊啟東與其他藝術家林之助、顏水龍、陳夏雨、葉火城、洪孔達等人共同創立臺灣中部美術協會[7]。該協會每年舉辦會員聯展和公募展,此外,楊啟東亦在1976年與馬朝成、羅秀雄創辦了「春秋美術會」,[8]1977年創立「中部水彩畫會」,參與主導「中部美展」等藝文展覽的籌備,而積極參與在臺中地區的藝術推廣。[9] 退休後,楊啟東仍居住在臺中市西區林森路的學校宿舍,始終都保持寫生的習慣,2000年,楊啟東將一生珍藏的作品由楊啟東次子、任教臺灣大學數學系楊維哲代表捐贈予國立臺灣大學,並於2000年12月22日舉辦「真情浪漫─楊啟東繪畫精品展」。[10] 楊啟東於2003年7月於長辭於臺北市,享耆壽98歲,臺灣大學後於2004年4月20日將其775件作品捐贈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11]2010年,臺中市文化局與財團法人台中市文教基金會共同在臺中市役所舉辦「台灣畫壇『孤獨的勇者』-楊啟東紀念展」。[12] 風格楊啟東早期以水彩畫為主,後期則轉向油畫,其不透明水彩畫風格。在創作風格歷程可分為三階段。[13]其創作題材共包括花、夜景、廟宇、百美圖、百景圖,同時嘗試過國畫和書法創作。其作品因詳實記錄了臺灣1930年至戰後時期至今的鄉土,人文的關懷而成為本土藝壇的重要代表者之一。且擅長運用不透明水彩,表現鄉土樸實厚重氛圍,同時楊啟東亦常於專刊雜誌發表藝術相關評論文章。[14] 楊啟東曾畫下許多的漢式廟宇建築[15][16][17] ,其作品亦入選過五次日本大潮會展、三次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六次入選法國藝術家沙龍,其中1965年作品《陶窯》則獲法國藝術家沙龍銅牌獎。[18]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