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的冒險

林克的冒险
  • リンクの冒険
  • Zelda II: The Adventure of Link
FC磁碟機版游戏封面
类型動作角色扮演
平台FC磁碟機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
任天堂GameCube
Game Boy Advance
Virtual Console
开发商任天堂開發第四部
发行商任天堂
总监杉山直、山村康久
制作人宫本茂
设计师清水一伸
编剧手塚卓志
音乐中塚章人
系列薩爾達傳說系列
模式单人
发行日
1987年1月14日
FC磁碟机
  • 日本:1987年1月14日
NES
  • PAL:1988年9月26日
  • 北美:1988年12月1日
GameCube
  • PAL:2003年11月14日
  • 北美:2003年11月17日
  • 日本:2004年4月1日
Game Boy Advance
  • 日本:2004年8月10日
  • 北美:2004年10月25日
  • PAL:2005年1月7日
Wii Virtual Console
  • 日本:2007年1月23日
  • PAL:2007年2月9日
  • 北美:2007年6月4日
3DS Virtual Console
  • 全球:2011年9月1日(大使计划)
  • 日本:2012年6月6日
  • PAL:2012年9月13日
  • 北美:2012年11月22日
Wii U Virtual Console
  • 日本:2013年9月11日
  • 北美:2013年9月12日
  • PAL:2013年9月26日
Nintendo Switch Online
  • 全球:2019年1月16日

林克的冒險(日版名:リンクの冒険,英文版名:Zelda II: The Adventure of Link是一款含有平台游戏元素的動作角色扮演遊戲。這是薩爾達傳說系列的第二款作品,由任天堂製作,並在前作《塞尔达传说》在日本发行不到一年后,于1987年1月于日本在自家的FC磁碟機平台上發行。本作在日本发售的日期甚至比前作在北美发行的日期还早7个月。开发团队之后于1988年将本作的媒介从磁碟转为卡带,在北美和欧洲的NES上推出。

《林克的冒险》是《塞尔达传说》的直系续作,主角同样为林克,在游戏中林克踏上旅途,拯救受睡眠魔法诅咒的塞尔达公主。《林克的冒险》包含了横向卷轴角色扮演元素,和前作大相径庭。按系列官方时间轴,《林克的冒险》是唯一的初代游戏后传;其他作品或为前传,或设定于平行世界。2017年推出的《塞尔达传说 旷野之息》被设定为发生在所有系列游戏之后,打破了这个局面。

本作获得了商业上和口碑上的双重成功。游戏所开创的一些元素在续作中被沿用,包括林克的“魔法槽”、角色黑暗林克等;但是本作中的经验值等角色扮演要素、平台风格的横向卷轴和生命数等设定,则未现于后续正统游戏。本作的续作为1991年超级任天堂游戏《塞尔达传说 众神的三角力量》。

玩法

《林克的冒险》是一款动作角色扮演游戏,但是同前作与系列续作相似点不多。在前作当中,游戏绝大多数场景下均为俯视地图视角,只有在迷宫内的少数场景下为横向视角;本作则只拥有一块俯视视角的大地图,其他场景皆为横向卷轴式。本作的横向卷轴和经验值系统与恶魔城系列游戏,尤其是1987年磁碟机游戏《恶魔城II 诅咒的封印》相似。游戏糅合了战略战斗系统、基于生命数的接关系统、经验值系统和魔法系统。除此之外,本作还添加了大量与非玩家角色(NPC)的互动元素。除了本作和CD-i独占的塞尔达系列CD-i游戏《塞尔达 加梅伦之杖》和《林克 恶魔之颜》外,再无采用生命数系统。侧视视角则在《織夢島》和其他Game Boy上的系列游戏中被再度采用,但这些游戏仍然是以俯视视角为主,侧视视角为次[1]

经验等级

游戏中林克击败敌人获得经验值,消费经验值能提升攻击、魔法和生命等级[2],这三个属性皆8级封顶。生命等级越高,林克受攻击后扣减的生命槽越少;魔法等级越高,魔法值(MP)的消耗越低;攻击等级越高,剑的攻击力越强。升级属性所需经验值各异,生命等级所需经验最少,攻击等级则最多[2]。玩家攒够经验值即可选择升级,但也可选择不升级,继续储存经验值以攒够升级其他属性的经验值。林克若对已8级封顶的属性进行升级,则会获得一条生命[2]。林克分别可以得到四个心之容器和四个魔法容器,能永久提升其生命值和魔法值上限。而在其他塞尔达游戏中,林克只能通过获得武器、道具和心之容器来提升自身的力量。某些敌人攻击林克时会吸走他的经验值,但林克不会因此降级[1]。当游戏结束或者玩家主动存档的时候,玩家会丢失积攒的经验值,但是会保留住林克的攻击、魔法和生命等级。

大地图与横向卷轴场景

《林克的冒险》有两类画面,世界地图和场景地图。世界地图和系列其他游戏的主要行动场所一样,采用俯视视角,不过本作地图的作用为连接其他场所。林克在进入城镇等场所时,画面会改为横向卷轴视角。除了穿过熔岩与水域外,游戏大多数行动都以横向卷轴显示,林克也只会在横向卷轴界面受伤或被杀[1]。在世界地图画面,会出现敌人追击林克,当林克和敌人接触后,就会切入横向卷轴的战斗画面。地图上每次会有三只敌人图标出现,弱敌以白色符号表示(移植版为黑色史莱姆阴影),强敌以绿符号表示(移植版为黑色哥布林阴影);此外还有为林克恢复生命值的精灵,以红符号表示(移植版为妖精图标)。这种旅行与遇敌方式改编自电子角色扮演游戏[1]

战斗系统

游戏战斗系统较前作复杂。林克除装备剑盾才能攻击防御外,还需按情况站起或蹲下;比如敌人铁骑士会按林克的姿态,改变攻击与持盾的高度,因此林克也需要改变姿态攻防。林克可以跳跃攻击高处或飞空的敌人,或以此躲避危险。随着游戏发展,林克可以学会跳跃上刺和下扎的剑术[1]

魔法与特殊道具

和前作与系列续作一样,玩家收集特定道具才能推动游戏;这些发挥特殊功能的道具,或可无限使用到游戏结束,或者只能用于在世界地图。林克除了使用道具外,还能在战斗场景发动魔法。林克可在各城镇的智者处习得不同魔法,但前提是要完成支线任务,如取回丢失的道具。部分魔法为推进游戏所必需的,如一些很高的阶梯,需要学会跳跃或精灵魔法才能通过。此外,精灵只能在个别地点找到,或是在世界地图随机遇到,因此学会生命魔法,就可在战斗场景恢复生命值[1]

多周目

《林克的冒险》和前作相同,都可以在卡带中保存三个游戏存档。玩家通关后,从主菜单选择对应的存档,就能继承前次的等级、剑术和魔法开始新游戏,但是特殊道具、心器和魔器无法继承,必须要重新拿取[1]

情节

游戏设定于《塞尔达传说》数年之后[3],已经16岁的林克发现他的左手背长出了奇怪标记,极似海拉尔的纹章。他找到印帕,印帕将他带到北部城堡,一座被魔法世代封印的门前。印帕将林克左手背放到门上,将门打开了,门后出现一位沉睡的少女。印帕告诉林克这是塞尔达(非初代游戏中的塞尔达),远古时的初代海拉尔的公主。在她的王国,有三块神圣的三角形的黄金宝物,被称作三角力量;塞尔达的王兄在父王新逝后,要她告诉最后一块三角力量的所在。塞尔达公主坚决反对,愤怒的王兄便请魔导师朋友让公主沉睡。塞尔达被强力的魔法催眠,魔导师却因无力控制魔法而遭反噬。王子之后陷入悔恨,却无力解开魔法,他将妹妹放在城堡塔中,愿其有朝一日苏醒。他要求此后所有王室公主都叫塞尔达,来记住这场悲剧[2]

印帕说,林克手上的印记,标明他是唤醒塞尔达的英雄。她交给林克装有六颗水晶的宝盒,以及未来海拉尔国王才能阅读的古文。林克虽从未见过这些符号,却能阅读这文章。文章指示,将六水晶放回不同的海拉尔宫殿,就能开启到大宫殿的道路,获得里面的勇气三角力量。将勇气三角力量和另外两块结合,就能让塞尔达苏醒。林克带上水晶,将它们放回对应宫殿。而伽农的手下也在埋伏杀掉林克,用他的血献祭复活加侬[2]。林克最终放回六颗水晶,开启了进入大神殿的结界。林克在宫殿深处,和他本人的暗影分身黑暗林克战斗。之后林克将勇气三角力量带出,返回了塞尔达处。随着三块三角力量的结合,林克的希望唤醒了塞尔达[1]

开发与发行

宫本茂,系列首作的创作者,并继续在续作中担当制作人

宫本茂是初代《塞尔达传说》的创作者,他希望《林克的冒险》的基础元素和前作不同。游戏组建了一支新开发团队[4]。然而宫本茂担当制作人,手塚卓志继续编写故事和剧本[5][6]。《林克的冒险》由杉山直监督,这是他在任天堂的首个项目[5][7]。游戏音乐由中塚章人谱写[5][8]

《林克的冒险》在FC磁碟机首发,之后在全球推出。和前作相同,后续版本和磁碟机版有少许明显差异。磁碟机版迷宫都为灰色,英语版迷宫则配色不一。此外,英文版两个迷宫头目Carrok和Volvagia采用不同图形[9]。磁碟机版游戏结束画面为纯黑背景,显示文字“加侬重现/结束”,英文版则显示加侬上半身的黑影,配以文字“游戏结束/加侬重现”[10]。英文版迷宫新增少量内容,同时迷宫自身也有些许变化。因磁碟机配备额外音频芯片,任天堂向NES移植时,去除了部分音乐元素,之中标题画面配乐变化最明显。原版和移植版的大地图怪物标志不同。在原版中,存档时三项等级统一最低等级,而NES版可以分开储存[11]

《林克的冒险》于2003年再版收录于GameCube的《薩爾達傳說合輯[12],2004年的Game Boy Advance合辑《Famicom Mini》收录了修改版游戏[13]。为防癫痫发作,死亡动画以纯红色背景替代了闪光效果。游戏画面和声音亦多处微调。游戏于2007年1月23日在日本Wii Virtual Console上发行,是该地区的第100款游戏,[14][15],其欧洲与澳洲版在2007年2月9日发行,美版于2007年6月4日发行[16]。该版本没有修改文字,但沿用了GameCube和Game Boy Advance版的纯红背景死亡动画。

游戏于2011年9月在任天堂3DS Virtual Console发行,游戏和前作等10款原创FC游戏作为赠品,送给降价前的任天堂3DS卖主。任天堂3DS和Wii U Virtual Console版后可通过任天堂eShop购买。3DS版直接移植自NES原版,因此死亡动画有闪光,且未沿用前作的文字修改。游戏虽有存档选项,但会随软件完全重启而丢失。

评价

评价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FCGBA
1UP.com65/100[21]
AllGame4.5/5颗星[20]3.5/5颗星
3/5颗星[22]
GameSpot6.9/10[24]
IGN8.5/10[25]
任天堂力量72/100[26]
Play91%[27]
Fami通36/40[23]
汇总得分
GameRankings78%[17]69%[18]
Metacritic73/100[19]

原版

《林克的冒险》在日本售出75万套,另改写磁碟75万次[28]。游戏1988年在北美一经推出,就成为最畅销的FC游戏,许多零售商报告游戏当年脱销[29]。游戏全球最终销量为438万,是第5畅销FC游戏[30]

Famicom通信》(今《Fami通》)打出36/40,四名评论者分别打出8、10、9、9分。这是当时仅次于《勇者斗恶龙II》的最高分,他们也是到1987年时,唯二突破35分的游戏[23]。游戏在《Family Computer Magazine》的读者投票中获得19.84/25分;杂志称游戏风格虽较前作变化巨大,但在画面和音效上都胜过前作,游戏亦因神殿中隐藏的大量道具、陷阱而有趣[31]。 《Play》对游戏独特的玩法表示称赞,称“其将多种独特元素结合,创造了非同一般的动作RPG体验”[27]。《任天堂力量》为之颁发1988年年度游戏奖,并称其为“系列进化途中,有趣而自然的一步”[26]。《Total!》杂志在1992年第2期的游戏评测中打出82%,中庸的配乐和图形相当拖累了总分[32]桑迪·皮特森在《》第198期的“监视之眼”专栏中评测游戏并打出了3/5星[22]

《林克的冒险》入选《任天堂力量》的200大任天堂主机游戏榜单,位列第110名[33]。游戏在又2008年,入选该杂志最佳FC游戏榜单,并获得第12名;杂志称,游戏是对前作激进清新的改革[34]

再版

IGN称游戏是“值得推荐、适合游玩的动作”游戏,但“不要从的真正经典的塞尔达作品中,指望同样的游戏性”[25]1UP.com称赞了游戏长度,称“你能在其中找到許多值得花時間遊玩的要素”[21]。游戏亦获部分批评。GameSpot评论称Wii Virtual Console版游戏“尚值5美元”,但其设计决策存在问题,且玩家不看攻略很容易卡壳[24]。Game Boy Advance版在Metacritic的汇总得分为73/100,在GameRankings的则为69%;二者都是系列最低分[19][18]

影响

许多系列要素都为本作所创。如虽然《塞尔达传说》就有非玩家角色(NPC),但他们作用有限,而从本作开始,各种NPC会林克的探险中扮演关键作用[35]。《林克的冒险》是最早一批NPC可以走动,且表面上自有其行程的游戏,NPC由此为游戏带来生机,而不仅是展开故事的舞台背景[36]。《林克的冒险》引入的魔法和技能系统在系列续作中延续。和林克关系紧密的勇气三角力量在本作首次登场,并在后续作品中扮演重要作用。暗黑林克在本作首度登场,之后又在《时之笛》、《4人之剑+》和《大地汽笛》中登场[37]

《林克的冒险》还是最早将角色扮演与平台元素深度结合的游戏之一[38]。许多日本游戏在之后几年中,采用了类似形式;如《卡達敘傳說》(1989)和《林克的冒险》十分相似,在这款横向卷轴平台游戏中,采用了RPG式的能力值系统、武器、防具、魔法等。

《时之笛》里许多贤者都以《林克的冒险》的城镇来命名。而在游戏时间轴中,角色先于这些城镇出现。《林克的冒险》是唯一不带“塞尔达传说”的主要游戏,是唯一有多条“生命”的塞尔达游戏,也是唯一有生命图标的系列游戏[39]。《林克的冒险》的续作是1991年超级任天堂游戏《塞尔达传说 众神的三角力量》,这款游戏起用新林克和塞尔达角色,并再度回到初代的俯视视角。游戏是两款FC游戏的前传,因之后的塞尔达游戏都是前传或“前传的后传”,因此《林克的冒险》到2013年时仍没有后传[40]

在《任天堂明星大亂鬥DX》的“海拉尔神殿”和“地下迷宫”关卡中,使用了酒井省吾编曲的《神殿》。《任天堂明星大亂鬥X》也采用了改编的“大神殿”背景乐。该曲目后再度改编,并出现在《塞尔达传说 众神的三角力量2》的两处,一是擦身战斗主题曲,二是慢速版的战斗胜利音乐;这是唯一使用《林克的冒险》音乐的塞尔达游戏。擦身战斗模式的灵感来自《林克的冒险》的最终头目战,擦身战斗中一名玩家扮演林克,另一名扮演暗黑林克。

WayForward技术开发了一款《林克的冒险》致敬游戏——任天堂3DS上的《Adventure Time: Hey Ice King! Why'd You Steal Our Garbage?![41]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Nintendo. Zelda II: The Adventure of Link. NES. Nintendo. 1988-12-01. 
  2. ^ 2.0 2.1 2.2 2.3 2.4 Zelda II: The Adventure of Link instruction manual. Nintendo. 1988-12-01. 
  3. ^ Nintendo Co., Ltd. The Legend of Zelda 2: Link no Bōken. Family Computer Disk System. Nintendo Co., Ltd. 1987-01-14. Several years after Gannon was destroyed, Link learns from Impa about the another sleeping Princess Zelda. 
  4. ^ Shigeru Miyamoto Interview. Super Play (Medströms Dataförlag AB). April 2003 [2014-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4) (瑞典语). 
  5. ^ 5.0 5.1 5.2 Nintendo Co., Ltd. Zelda II: The Adventure of Link. Nintendo of America Inc. 1988-12-01. staff credits. 
  6. ^ Classic: Zelda und Link. Club Nintendo (Nintendo of Europe GmbH). April 1996: 72 (德语). 
  7. ^ Mario Kart: Double Dash!! – the Interview!. ComputerAndVideoGames.com. Future Publishing Limited. 2003-11-03 [201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8). 
  8. ^ Famicom 20th Anniversary Original Sound Tracks Vol. 2 (音像媒体说明). Scitron Digital Contents Inc. 2004. SCDC-00318. 
  9. ^ NES Review: Zelda II: The Adventure of Link. The hero returns in 8-bits, this time to tackle side-scrolling!. Video Games Blogger. 2006-09-10 [2008-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6). 
  10. ^ Changes Between the Japan and US Releas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ameFAQs
  11. ^ New Famicom Mini Series to see legendary Disc System titles reborn. Spong. 2004-07-06 [2008-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1). 
  12. ^ The Legend of Zelda Collector’s Edition. GameSpot. [2007-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23). 
  13. ^ Classic NES Series: The Legend of Zelda. GameSpot. [2007-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25). 
  14. ^ Zelda II to be 100th Nintendo Wii VC Title. Video Game Generation. [2007-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15. ^ Japan Gets New Wii VC Titles For January. Gamasutra. [2007-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10). 
  16. ^ Wii-Kly Update: Four New Classic Games Mark Wii Shop Channel Milestone. MCV. 2007-06-04 [2008-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2). 
  17. ^ Zelda II: The Adventure of Link. Game Rankings. [201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5). 
  18. ^ 18.0 18.1 Classic NES Series: Zelda II - GBA. Game Rankings. 2008-01-01 [2008-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1). 
  19. ^ 19.0 19.1 Zelda II: The Adventure of Link (Classic NES Series). MetaCritic. [2008-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1). 
  20. ^ Zelda II: The Adventure of Link - Review. Allgame. [201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6). 
  21. ^ 21.0 21.1 Parish, Jeremy. Zelda II: The Adventure of Link (Classic NES Series) (Game Boy Advance). 1UP.com. [2008-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2-04). 
  22. ^ 22.0 22.1 Petersen, Sandy. Eye of the Monitor. Dragon. October 1993, (198): 57–60. 
  23. ^ 23.0 23.1 Famitsu Hall of Fame. Geimin. [201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5). 
  24. ^ 24.0 24.1 Alex Navarro. Zelda II: The Adventure of Link. GameSpot. 2007-06-05 [2008-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4). 
  25. ^ 25.0 25.1 Harris, Craig. Zelda II: The Adventure of Link. IGN. 2004-10-26 [2008-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0). 
  26. ^ 26.0 26.1 Zelda II: The Adventure of Link review. Nintendo Power: 150. 
  27. ^ 27.0 27.1 Zelda II: The Adventure of Link review. Play Magazine: 100. 
  28. ^ 「ディスクライター 書き換えゲーム全カタログ」、『ファミリーコンピュータMagazine』第5巻第12号、徳間書店、1989年7月7日、 30 - 31頁。
  29. ^ Dennis Lynch, Tracking The Elusive Nintendos, Chicago Tribune, 1989-03-31 [2015-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1) 
  30. ^ Parton, Rob. Xenogears vs. Tetris. RPGamer. 2004-03-31 [2008-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2). 
  31. ^ 「5月24日号特別付録 ファミコンディスクカード ゲームボーイ スーパーファミコン オールカタログ」、『ファミリーコンピュータMagazine』第7巻第10号、徳間書店、1991年5月24日、 38 - 39頁。
  32. ^ Jarratt, Steve. The Adventure of Link: Zelda II. Total!. Issue 2. Pg.22-23. February 1992.
  33. ^ NP Top 200. Nintendo Power 200. February 2006: 58–66. 
  34. ^ Nintendo Power - The 20th Anniversary Issue!. Nintendo Power 231 (231).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Future US: 71. August 2008. 
  35. ^ Retrospective: Zelda II: The Adventure of Link. IGN. 2006-04-14 [2008-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9). 
  36. ^ The Gamasutra Quantum Leap Awards: Storytelling (Page 3). Gamasutra. 2006-11-03 [2015-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8). 
  37. ^ Mega Mirror: Help your elf. Daily Mirror. 1999-02-06 [2008-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0). 
  38. ^ Thomas, Lucas M. Zelda II: The Adventure of Link Review. IGN. 2007-06-04 [2008-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6). 
  39. ^ Scalzo, John. Zelda II: The Adventure of Link. Gaming Target. 2007-06-28 [2008-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30). 
  40. ^ Thomas, Lucas M. The Legend of Zelda: A Link to the Past VC Review. IGN. 2007-01-22 [2008-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31). 
  41. ^ Adventure Time 3DS: Zelda II in the Land of Ooo. IGN. 

外部链接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