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思杨文思(542年—611年3月5日),字温才[1],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出自弘农杨氏越公房,北周、隋朝官员。 生平魏后二年(555年),杨文思虚龄十一岁时,出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武成二年(560年),杨文思因为父亲杨宽的功劳,封新丰县子,食邑五百户。保定二年(562年),杨文思改封宜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天和元年(566年),赵王宇文招出任益州总管,杨文思担任赵王府属跟随前往,不久出任武都郡太守。天和元年(566年),十姓獠反叛[2],宇文招派遣杨文思将叛军平定,同年宇文招又派遣杨文思率领三千人将獠人的余党歼灭,杨文思代理翼州刺史。天和四年(569年),岷山党项左封羌叛乱,杨文思率领翼州兵马将他们讨伐平定。天和五年(570年),资中郡武康獠反叛,天和六年(571年),隆山郡生獠和东山獠仗着地势险要发动叛乱,杨文思将他们全部击败。建德四年(575年),杨文思随陈王宇文纯攻打北齐河阴子城,又跟随柱国酂国公窦恭进攻晋州,同年又在晋州与齐军交战[1],以战功进授上仪同三司,改封永宁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建德六年(577年),东寿阳人刘叔仁作乱,杨文思跟随总管清河公宇文神举前往讨伐,在砖井驿交战,杨文思在阵中生擒刘叔仁。同年,杨文思又跟随总管王谊在鲤鱼栅击败叛军。宣政元年(578年),稽胡刘库历围困乌突城,杨文思跟随王谊将刘库历讨伐平定。同年,突厥特勤吐屯进攻三塠,杨文思跟随总管清河公宇文神举追逐击败了突厥军,检校朔州刺史。当时北齐范阳王高绍义的仪同翟元炽据守山城,杨文思围城并攻克。高绍义又派遣开府袁猛占据乐安郡,杨文思与袁猛交战并将他击败,很快因为屡次军功被征召出任果毅左旅下大夫[3][4][1][2]。 大象二年(580年),杨坚担任丞相时,杨文思跟随元帅郧国公韦孝宽讨伐尉迟迥,尉迟迥属下将领万纽于勇、大莫干俊进攻怀州 ,杨文思与大将军宇文述将对方击败。杨文思又在武陟击败尉迟惇,在邺城三次与叛军交战,战功都是位于第一勋。同年,杨文思加上大将军,改封洛川县开国公,食邑户数如故。大定元年(581年),杨文思出任隆州刺史。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登基,以杨文思是宗室,改封正平郡公,增加食邑二千户。开皇十四年(594年),杨文思出任魏州刺史,在当地很有仁政,等到离职的时候,官吏百姓思念,为杨文思树立石碑歌颂他的德行[5][6][1][2]。 开皇十八年(598年),杨文思出任幽州道行军总管,开皇十九年(599年)改任燕州道行军总管。仁寿三年(603年),杨文思出任使持节、冀州刺史[1][2]。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即位,当时隋炀帝兄弟之间有矛盾,汉王杨谅出兵进攻冀州,杨文思发兵固守,后来朝廷大使巡抚冀州,上表杨文思的诚节,隋炀帝特别褒奖。大业二年四月癸丑(606年6月10日),杨文思出任民部尚书[7][8]。大业三年九月癸酉(607年10月23日),杨文思转任纳言[9][10][11],同年加右光禄大夫,获得赏赐洛阳宅第。大业六年(610年),杨文思跟随隋炀帝前往江都宫,因为足部疾病不能小跑上奏,于大业七年(611年)再度出任民部尚书,加左光禄大夫。大业七年正月十六日(611年3月5日),杨文思在江都郡去世,虚岁七十,谥号定。大业九年二月廿二日(613年3月18日),隋文帝诏令赠予杨文思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平舒侯[1],大业九年太岁癸酉三月乙亥朔廿八日壬寅(613年4月23日)迁葬于华阴县潼乡习仙之里[1][2]。早先,杨文思应当承袭父亲的爵位华山郡公,他自认为不是嫡子,于是让封给弟弟杨纪,当时的人称赞他[12][13]。 其他杨文思在洛阳的住宅位于宣风坊,后被赐给樊子盖,唐朝成为宗楚客的住宅,宗楚客流放岭南后成为节愍太子李重俊的住宅。李重俊成为皇太子后,于神龙三年将住宅建为崇因尼寺,又改为卫国寺,景云元年改为安国寺。会昌年间废弃,之后修复,改为僧人居住的地方[14]。 家庭祖父父亲兄弟姐妹
子女
延伸阅读[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资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