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22°20′17.14″N 114°09′36.08″E / 22.3380944°N 114.1600222°E / 22.3380944; 114.1600222

李鄭屋古墓博物館
李鄭屋古墓博物館外貌
成立1955
地址 香港九龍長沙灣東京街41號
類型歷史博物館
網站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地图
地图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英語:Lee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位於香港九龍,屬於香港法定古蹟。古墓中的磚上寫有「大吉番禺」, 一些學者例如蕭國鍵、呂沛銘認為墓中主人應為當時的貴族或官員,但墓中主人是誰至今仍成謎。

歷史

1955年李鄭屋漢墓出土時的情況

1955年8月,香港政府為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計劃在李鄭屋村興建李鄭屋邨徙置大廈。當建築工人於同年8月9日進行山坡夷平工程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個東漢墓穴。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於是帶領學生前往研究發掘。據當年的老街坊回憶,在漢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著古物運離現場。[1]參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市政局加建了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免受風雨侵蝕。漢墓於1957年由市政局接管及開放予公眾參觀,墓內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至於墓主身份就眾說紛紜,一直是個謎,有學者認為是鹽官。資深旅行家,同時也是民間歷史學者的呂沛銘先生則認為是東漢末年的避難貴族[2]

由2005年1月起,為紀念漢墓出土50週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進行一系列的復修工程,包括在墓室頂部加建一個使用聚四氟乙烯物料製成的天幕,防止雨水造成的滲漏,減低被侵蝕的機會,耗資達$100萬港元。墓室過去都沒有採取過任何措施去保護它,在1970年代的香港教科書所見,當時的墓室外圍亦只是一個長滿草的小山坡。直至到1990年代後期,前市政局才在外加建保護設施,並在墓內裝設控制濕度的裝置。現今漢墓的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是市民可以透過墓室門的玻璃,一睹這個建於東漢時期的墓室的內部情況。

建築

李鄭屋漢墓模型(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品)

根據考古學家推斷,該墓建於東漢時期。於漢墓中出土了58件文物,當中包括至少33件完整文物,例如陶屋模型和各種陶器青銅器等。然而,漢墓中並未發現任何骸骨

漢墓的佈局為十字形,一共有4個墓室,分別為前室、後室、右耳室及左耳室。中部為穹窿頂。入口墓道在正式出土前已遭破壞。

墓室屬磚室墓,由平均長40厘米、闊20厘米和厚5厘米的塊砌成。大部份墓磚為素面,但有部份磚塊的側面刻有10多種花紋及文字,包括「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曆」及「薛師」。「薛師」可能是製造墓磚的工匠的名字[3]

展覽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展覽廳
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參觀者可透過裝嵌在墓道門口的玻璃牆窺探墓室內部。

漢墓現時已成為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一個博物館。由於需要穩定漢墓內的溫度濕度,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參觀者可透過裝嵌在墓道門口的玻璃牆窺探墓室內部情況。而漢墓旁邊的展覽館。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和「華南漢文化」兩個展覽,以文字、照片、地圖、照片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

交通

交通路線列表
港鐵
巴士

延伸閱讀

  • 香港歷史博物館編:《李鄭屋漢墓(該館,2005年10月,ISBN 962-7039-53-5
  • 呂沛銘《李鄭屋漢墓》2005年8月(來源:正剛旅行隊《旅行家》年刊)

參見

參考

  1. ^ 詳見1999年8月11日《星島日報
  2. ^ 《旅行家》雜誌(正剛旅行隊成立33周年特輯)香山學社出版,香港 2005年夏)
  3. ^ 爾東. 周海燕 , 编. 《香港歷史之謎》. 香港: 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7年4月: 頁72. ISBN 978-962-973-634-7. 

^ 詳見1999年8月11日《星島日報》 移至 ^ 《旅行家》雜誌(正剛旅行隊成立33周年特輯)香山學社出版,香港 2005年夏) 移至 ^ 爾東. 周海燕, 編. 《香港歷史之謎》. 香港: 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7年4月: 頁72. ISBN 978-962-973-634-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