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 (德广郡公)![]() 李和(506年—582年5月22日),本名庆和,字庆穆[1],朔方郡岩绿县(今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人,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官员。 生平李和自称是陇西李氏,家族后来迁徙到朔方郡岩绿县,父亲李僧养因为世代是英雄豪杰,善于统领,担任夏州酋长[2][3]。 李和少年勇敢,有见识气度,相貌魁伟,受到州中推崇。北魏末年战乱蜂起,李和投身军旅,与夏州刺史源子邕一起起兵,因为军功受到魏孝明帝的称赞。中兴元年(531年),北魏宗室元树受到南梁的支持攻克了谯城,李和参与了对元树的远征,因功加安北将军、银青光禄大夫。不久,李和出任大都督,防守徐州[1]。贺拔岳在关中镇守时,举荐李和担任账内都督。李和因为讨伐平定各路贼寇的功劳,逐渐升任征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4][5]。永熙(534年)三年,魏孝武帝西迁关中,李和参与护卫魏孝武帝,因功封新阳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出任持节、安北将军、帐内大都督[1]。 大统初年(535年),李和参与弘农之战、河桥之战、沙苑之战,因功进爵为公,增加食邑五百户,外任汉阳郡太守,兼任城防大都督[1]。李和的行政宽大不苛求,百姓称赞他。李和又屡次升任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获赐姓宇文氏,外任夏州诸军事、夏州刺史[1]。宇文泰对将军们说:“宇文庆和的才智谋略异常高明,立身恭谨,屡经委任,每次都让我称心如意。”于是赐名为“意”[6][5]。北周元年(557年),李和增加食邑一千户,改封阐熙郡公。保定二年(562年),李和回朝出任司宪中大夫,改封义城郡公,出任洛州诸军事、洛州刺史。李和之前治理夏州,留给百姓不少恩惠,等到这次外任,商洛地区的父老无不对他的美好声誉充满向往。李和到了洛州,以爱心和宽容教化百姓,诉讼案件大为减少,又改封德广郡公[1]。天和二年(567年),李和率领洛迁金上四州的士兵,向秭归、信陵二城运送军粮。当时信州蛮的酋长向武陵、向天王等人仗着险要的地形成为百姓祸害。李和与硖州刺史赵煚夹击向天王,将他们击败,其余信州蛮相继投降[1]。返回后,李和在天和三年(568年)加大将军、使持节如故[1],又外任延绥丹三州、武安伏夷安民三防诸军事、延州刺史。天和六年十一月壬子(571年12月10日),李和进位柱国[7][8]。建德元年(672年),李和改延绥银四州、大宁安民姚襄招远平独朔方武安金明洛阳原启沦十防诸军事、延州刺史[1]。建德四年二月己酉(575年3月21日),李和因为犯罪被免职[9][10],不久恢复柱国之位[6][5]。建德六年(577年),稽胡再度发动叛乱,周武帝因为李和对稽胡比较熟悉的缘故,派遣李和率领三万士兵讨伐稽胡,将他们平定。不久李和外任荆淅淮湖纯蒙礼广殷霍郑豫溱十三州诸军事、荆州总管[1]。 隋朝开皇元年(581年),李和再度出任延州总管[1],加上柱国。李和立身刚强朴直,老了更加刚烈,儿子们有事请示,就如同侍奉严厉的君主。因为意是宇文泰所赐的名字,现在王朝已经更改,而庆和是父亲所命名的,意义不可违背,到此李和就以和为名。 开皇二年四月十五日(582年5月22日),李和在家中去世,虚岁七十七,隋文帝诏令赠予本官,加使持节、司徒公、徐兖邳沂海泗六州诸军事、徐州刺史,谥号肃,开皇二年岁次壬寅十二月辛未朔廿六日丙申(583年1月25日)葬于冯翊郡华池县(今陕西省三原县)万寿原[1][11]。儿子李彻继承爵位[12][13]。 民族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和叶炜认为,李和墓志中记载李和之父“累世雄豪,善于通御,为夏州酋长”以及李和与源子邕“率士马并为夏州募义之民”看,李和家族可能是夏州本地豪强,极可能属于稽胡。丹延绥银四州一带,是稽胡的主要分布区,派李和管理这一带,或许与其家族为稽胡且“累世雄豪”有关[1]。 家庭祖父
父亲
子女延伸阅读[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资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