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祥
朱慶祥(1927年-),粵劇樂師及藝術家,出生於馬來西亞一個粵劇世家,祖籍廣東東莞,父親朱家樂、叔父朱洪(著名三手)均為粵劇樂師。他與兄長朱毅剛(朱致祥)、朱兆祥號稱「朱氏三雄」,昆仲三人在粵劇界任音樂拍和達半世紀。他由薛覺先赴星馬演出「私伙頭架」,至參與「仙鳳鳴劇團」演出;雛鳳時代,親教龍劍笙和梅雪詩唱曲,粵劇與他的生活密不可分。 上世紀60年代,不少製作公司邀請朱氏為電影參與配樂工作,當中更包括曾風靡一時的黃梅調電影。80年代起,他更為一年一度的電視籌款節目《歡樂滿東華》粵劇演出項目拍和伴奏,與不少電視藝員結緣,同時指點他們唱曲的基本要訣。 朱氏桃李滿門,受其指導的紅伶、樂師和業餘唱者不計其數。 2020年獲香港公開大學頒授榮譽院士,2021年又獲香港演藝學院頒授榮譽博士。 早年生活他在馬來西亞出生,姊朱秀英是粵劇演員。十三歲任頭架,從小在兄朱致祥教導下學習粵劇拍和(伴奏)音樂藝術,棚面(樂隊)各種中西樂器:鑼、鼓、高胡(粵胡)、廣東二弦(形制類似京胡的廣東特性樂器)、椰胡、二胡、三弦、秦琴、箏、揚琴(蝴蝶琴;洋琴)、結他、小提琴、竹提琴、小號(吐林必)、色士風、喉管、大笛(嗩吶)等吹、拉、彈、打都能上手,尤善小提琴,而且演奏風格自成一家。 他曾與不少著名粵劇老倌合作,如1950年與秦小梨及石燕子合作演出,又在1951年擔任薛覺先星馬巡迴演出的「私伙頭架」。1953 至1959 年間,曾與粵劇紅伶芳艷芬、林家聲、紅線女、李寶瑩、鍾麗蓉、黎文所、何非凡、南紅、麥炳榮、余麗珍、梁醒波、靚次伯、半日安、鳳凰女、黃千歲及羅劍郎等在星馬一帶演出時合作。 與仙鳳結緣1959 年移居香港,為當時的新劇《再世紅梅記》拍和,並參與任白名劇《帝女花》、《紫釵記》及《再世紅梅記》唱片灌錄,任音樂領導。這些唱片藝術水平之高顛倒一眾戲迷,並成為長壽唱片。當年他為娛樂、天聲等唱片公司多張粵曲唱片作音樂領導,估計參與的唱片錄音超過一百張。 自1966 年任劍輝和白雪仙訓練「雛鳳鳴劇團」演出《辭郎州》及《英烈劍中劍》的時候開始,朱氏即擔任「雛鳳鳴劇團」的音樂領導和唱腔設計,於1983 年葉紹德為雛鳳重新編寫的《紅樓夢》設計音樂,也是眾雛鳳成員的唱腔導師,直至1992 年劇團解散為止。在此期間,亦曾為「大龍鳳」、「慶新聲」、「頌新聲」及「新馬」等著名劇團擔任音樂領導。1993年「慶鳳鳴劇團」成立,朱氏繼續獲聘任音樂領導。曾於1996 年於香港文化中心舉辦「朱慶祥音樂演唱會」。 近年動向音樂設計與領導近年,他對粵劇的熱情沒有絲毫退減,繼續參與各大型粵劇演出的音樂設計及領導工作,包括於2005-2006年度,以79歲之齡參與《西樓錯夢》三十二場跨年演出,與「雛鳳鳴劇團」再度合作;及後亦於2010年《陳寶珠:俏柳紅梅粵劇折 子賀新春》與陳寶珠為一眾戲迷帶來耳目一新的折子戲。他參與演出時,會為演出者打造音樂和唱腔,務使表演能聲情俱備,引領觀眾投入劇本之中,亦間接為新秀訂下演出的藍本。早在1978年,小思、阿慧等人曾以《粵劇的幕後英雄--訪棚面朱慶祥師父》為題向他作專題訪問,可見他的音樂設計對推動粵劇藝術有著不可沒的付出與汗水。 藝術承傳與分享桃李滿門朱氏深諳傳統粵劇排場,融會中西音樂,拍和自成一格,音色悅耳,能與歌者行腔融合,動聽感人,是一眾樂師推崇及學習的對象。他對後學從不吝賜教,對分享心得更是傾囊,受其指導的紅伶、樂師和業餘唱者不計其數,而正式拜師學藝的紅伶計有蓋鳴暉、衛駿輝和莊婉仙;隨他研習音樂拍和的入室弟子,則有王勝泉和王勝焜兄弟二人,各人積極投身於粵劇藝術之中。近年,他不時接受邀請,出席有關粵劇文化推廣的活動,分享累積多年的心得,更為承傳出力。 講座
近年演出
參考書目/文章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