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徵錏樂平恭安王朱徵錏(1462年—1543年),[1]明朝樂平定肅王朱沖烌之孙,镇国将军追封乐平王朱範場庶次子(《明史》误作庶长子),明太祖之玄孙。[2] 生平初封辅国将军。成化九年(1473年),其父亲朱範場逝世。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其祖父朱沖烌薨。弘治三年(1490年)九月,明孝宗在奉天殿傳詔遣懷寧侯孫泰、修武伯沈坊、豐潤伯曹愷、廣寧伯劉佶、東寧伯焦俊、武進伯朱潔、崇信伯費淮、建平伯高進、興安伯徐盛、襄成伯李黼、成安伯郭鐄各自特節充正使,尚寶司司丞倪黻、禮科給事中孫儒、兵科給事中王琳、刑科給事中呂獻、工科給事中唐希介、中書舍人儲材、戶部郎中陳瑗、宗鉞、禮部郎中徐說、員外郎林壁、兵部員外郎馮良輔充副使,冊封朱徵錏為樂平王,其夫人韓氏進樂平王妃。[3]其父朱範場也被追封為僖安王。[2] 岳阳国奉祀辅国将军朱均鍠先前在天順、成化年間屡次向朝廷奏请请求袭封岳阳王,但礼部以没有辅国将军进封王爵的案例为由驳回,明英宗、明宪宗也没有准奏。十月,朱均鍠引用石城王朱宸浮、樂安王朱宸湔、朱徵錏都由辅国将军进封郡王的例子,再请袭封。禮部尚書耿裕等不敢輕議,孝宗命會同官员再研议,并下令查考永樂以來事例,耿裕等查到辅国将军进封郡王是从朱豪㙷袭封长阳王开始,认为朱豪㙷是继承父亲,朱宸浮等三王是继承祖父,而朱均鍠想继承的是伯父的王位,建议不准。孝宗认可礼部的结论,最终没有同意朱均鍠袭封,并规定以后都如此办理。[4] 弘治四年(1491年)正月,朝廷命朱徵錏歲祿一千石,其中本色七百石、折色三百石。[5] 朱徵錏的弟弟鎮國將軍朱徵錯、朱徵鐻、朱徵鉟都淫亂無度,招揽术士入宮;其妹秦安郡君的儀賓文顯宗、典仗謝璝與祖父朱沖烌的宮人通奸。朱徵錏向朝廷奏报其事。鎮巡等官勘查得實,弘治五年(1492年)九月,詔朱徵錯等革去祿米三分之二,文顯宗等都處斬。[6]弘治七年(1494年)四月,因秦安郡君求情,文顯宗免死,改為杖責一百、革職閒住。[7] 先前朱徵錏的二伯祖父襄陵莊穆王朱沖炑獲准奉祀叔父安惠王朱楹,得到守園官校。正德十二年(1517年),襄陵王朱徵鈐又請得供祀樂戶。次年(1518年),朱徵錏引用其例也請求樂戶,礼部不肯,并革除了奉祀安惠王的樂戶。[8] 嘉靖三年(1524年)十一月,陝西巡按御史鄭氣劾奏朱徵鈐、朱徵錏、建寧王朱旭㮁各自的不法事,明世宗为此下詔敕切責他們。[9]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朱徵錏去世。二十五年(1546年)十二月,庶长子朱偕渳受册袭封。[2][10] 评价
家庭妻妾
子孙
参考资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