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朱子語類大全》(又名《朱子語類》),由南宋導江人黎靖德於咸淳六年(1270年)編成,全書共一百四十卷,集錄了南宋理學家朱熹(1130年-1200年)與其門人的對答,即今通行本《朱子語類》。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儒家類。 历史胡适指出,朱熹死後,最早编集朱子语类的是李道传。嘉定八年(1215年),李道传于池州搜辑朱子语类,共得三十三家所记的语录,刻成四十三卷的《朱子语录》,世稱“池录”。李道传之弟李性传继续搜访,又得四十一家,在饶州刻成四十六卷本的《朱子语续录》,李性传撰后序。吴坚又在建安刊刻《朱子语别录》,共搜得六十五家语录,“重加会粹,以三录所余二十九家,及增入未刊者四家,自为别集,以附《续录》,《后录》之末”。在剑南亦有朱熹門人弟子黃士毅在“池录”为基础的,成就《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即“蜀类”。但因各門人記錄互有出入,又因重刻版本不一,間有錯訛。咸淳六年(1270年),黎靖德收集這些語錄,刪除重復一千一百五十餘條,按內容分類編輯成爲二十六門,遂成定編,刊刻傳世。其中以口語式的文體記述了很多師徒間的對答,使朱熹精深細緻的哲學觀點,變得平易實用。在師徒一問一答之間,盡得儒學性命道德、天人事物之精要。當然,朱子所說的話,常因時間或物件的不同,及抄錄者理解力的不同,而有互相矛盾的地方。朱熹其门人李性傳认为,朱熹的《语类》与《四书集注》有矛盾的,应以《集注》为准。[1]但是,想要深入瞭解朱子學派的思想,《朱子語類》乃是最寶貴的資料。 內容《朱子語類》編排首論理氣、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問題,以太極、理爲天地之始;其次闡釋心性情意、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論知行、力行、讀書、爲學之方等認識方法。又分別論述《四書》、《五經》,以孔、孟、周、程、張、朱爲傳此理者,排釋老、明道統。共有一百四十卷。 其他版本胡適在《朱子語類的歷史》一文將各家所記朱子語錄、語類,按年代先後排列出來。這裏也錄以參考:
以下又列黎編本的重刻本三種:
注释
参考文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