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佛教)
有(梵語:भाव,bhāva,巴利語:bhava),佛教術語,為十二因緣之一,意指有情存在於三界當中之狀態。說一切有部將其分成四個相續階段,稱為四有。 在古印度哲學中,也被用來指法存在的狀態,又譯為有性、有法、法相。 語源在梵文中,有(梵語:भाव,Bhava),原義為存在的狀態,有持續的意思。它源自於梵文動詞भू(bhū),意思為「成為」、「變成」。與真實(bhūta),同樣根源於原始印歐語系詞詞根*bʰuH-。在古希臘哲學及歐洲哲學中的存有(Being),也來自相同的印歐語系詞字根。 在梵文中,有另一個名詞अस्ति(asti),也被譯為有[1]。 概說淺的來說,佛教中的有可以看成生命的情緒、感覺的心靈存在,或者將佛教中的有可以看成生命從生到死之間的持續狀態,但類似這樣的說法,不能普遍的說明佛教教義當中所涵蓋的生命範圍。 相對於有的存在於世間,出離三界、解脫生死的生滅現象即是涅槃的境界。 分類三有
四有
註釋
相關條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