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代村
普代村(日语:普代村/ふだいむら Fudai mura */?)是位於日本岩手縣東北部的村,隸屬於下閉伊郡。轄區地處北緯40度線上[1][2],東邊面向太平洋,普代川流經村落中心並往東北流[3],東部地區則位於三陸復興國立公園的範圍內[4][5]。由於村內的黑崎沖是三陸沖的中心地帶,因此當地的漁業資源相當豐富[2][6]。 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震災在普代村引發震度5強的地震,但由於當地事前已興建高15.5公尺的普代水門,因此在海嘯來襲時將傷害降至最低[7][8][9][10]。 地理普代村境內約81%的面積被山林覆蓋,6%的土地為農業用地[11]。西部的山區地帶與北上山地相連,並且以海拔680公尺的御澤峠與岩泉町接壤[2];東邊的沿海地區由海拔約150公尺的海階地相連而成[3],東端的黑崎則位於三陸復興國立公園的範圍內[3][4][5]。普代川及其支流茂市川流經城鎮中心,並在東北邊注入太平洋[3][12]。力持川、澤川、大澤川等河也流經村内[2]。 氣候根據統計,普代村的年均溫約為10℃,年均降雨量則約1400毫米[3]。西部的高原地區與東部的沿海地區在降雨、溫度等方面皆有差異[3]。西部地區的夏季溫度比東部高出4℃至5℃,冬季的降雪量則可達40至50公分[3]。東部的海岸地區在春季至夏季時常出現濃霧[3]。普代村6月至7月的梅雨季時常受到挾帶涼冷潮濕空氣的東北風吹拂,使當地天氣涼冷且濕度較高[2]。 歷史當地自繩紋時代便有人類居住,村内發掘出許多同時代的遺址[13]。平安時代初期,普代地區有建造卯子酉神社(現鵜鳥神社)的相關記錄[13]。天正18年(1590年),普代地區納入南部信直的領地,並且由野田代官所管轄[13]。正保元年(1644年),普代地區在內的的正保城繪圖上標有「譜代」與「譜代崎」的地名[13]。天保4年(1647年),普代村的石高為157.8石[13]。而承應3年(1654年)的藤島家古文書中則有關於普代村的明確記錄[13]。明治維新時期,當地為隸屬於北閉伊郡的沼袋戶長役場[13]。明治9年(1876年),普代村、黑崎村與堀内村合併成現今的普代村[2]。 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震災在普代村引發震度5強的地震。雖然村内有176棟非住宅建築物全毀[12],並造成共476萬2175日圓的經濟損失[12],但由於有前任村長和村幸得(1909年2月21日—1997年10月18日)推動建設的普代水門保護,實際上普代村並沒有受到太大的破壞。此次地震僅造成4人受傷和1人行蹤不明,沒有任何村民死亡[14]。以往普代村曾多次受海嘯威脅而造成眾多人命傷亡,例如在1896年的明治三陸地震中有1010名村民死亡或失蹤,1933年的海嘯亦造成600名村民死傷,於是和村計劃興建普代水門以保護村民,並於1984年落成,總耗資約35億日圓。雖然當時該項目被村民批評為浪費公帑,但和村仍堅持水閘要興建至15.5公尺高,而此座水閘在東日本大震災中成功保護這普代村。事後村民紛紛到和村的墓前拜祭以感謝他的貢獻,並為他修建紀念碑[7][15][16]。 行政現任村長柾屋伸夫於2023年6月在選舉中第3次成功連任,其任期將持續至2027年6月[17][18]。 經濟根據日本2020年的國勢調查統計,普代村的就業人口中有19.3%從事第一級產業,29.1%的就業人口從事第二級產業,59.5%則從事第三級產業[11]。東日本大震災前當地居民多從事漁業,但震災過後當地的漁港等公共設施遭到海嘯破壞[12]。現今當地居民多從事建築業,其次是製造業與漁業[12]。 教育普代村内共有1所小學校與1所中學校,分別為普代村立普代小學校,以及普代村立普代中學校[19]。根據2020年的統計,村內的小學校學生總數為95名,中學校則共有52名學生[19]。 交通國道45號與三陸沿岸道路皆穿越普代村,其中三陸沿岸道路在村内設置普代交流道[12]。鐵路方面,三陸鐵道的谷灣線通過村内,並設置堀内站、白井海岸站與普代站[12]。 參考文獻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