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黨參政選舉列表
新黨參政選舉列表是關於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政黨新黨成立後參與各項選舉的狀況。 參選歷史2004年、2008年總統選舉新黨皆支持泛藍陣營推出的候選人而沒有推派參選人。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新黨同意以國民黨籍當選者有兩人,不分區立委沒有得超過5%的當選門檻,拿下38萬多票,約4%,從此完全失去國會影響力。 2012年的立委選舉結果,政黨票僅獲得1.5%的得票率、仍未拿下席次,相較於上一屆又大幅滑落,幾乎遭到腰斬,在各黨中排名第六,甚至少於綠黨。在中南部地區除了台中市以外,得票率均低於1%,部份村里甚至完全掛零。 新黨後宣布退出泛藍,並大舉投入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九合一選舉,除了在過去均有議會議席的臺北市高額提名七人之外,新北市六人、桃園市四人、高雄市及新竹市各提名一席,共十九名候選人參選,其中台北市的兩席議員為競選連任,而前市議員楊鎮雄與前立委謝啟大則是以無黨籍分別在台北市中山大同與大安文山區參選市議員。黨主席郁慕明在選舉中多次宣示,支持中國國民黨的縣市長候選人,例如更在2014年11月22日,國民黨臺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舉行的遊行造勢活動中,新黨更動員了臺北市及新北市共十三名議員候選人及其助選團隊聯袂參與,為回歸泛藍的表現。 九合一選舉中,與大敗的國民黨「同氣連枝」的新黨,缺乏地方經營、影響力又已大不如前,慘遭滅黨式敗選。臺北市的部分,除了尋求連任的議員潘懷宗(士林北投選區)以第二高票當選,而陳彥伯(大安文山選區)則受大老謝啟大以無黨籍參選瓜分票源、驚險連任,其餘候選人全軍覆沒:包括士林北投選區的臺北市獸醫師公會理事長楊靜宇因與潘懷宗配票不當、以不足二千票的微小差距落敗,是所有黨籍落選人中與當選人差距最近的一人;而資深藝人趙家蓉在港湖區、新聞主播楊世光在松信區同為落選頭,不過與當選人仍有數千票的差距,可能是因同選區候選人瓜分票源(如港湖區有曾獲新黨奧援的闕枚莎,松信區更有上屆會期由黃轉藍、並獲王建煊及趙少康支持的王鴻薇),中山大同選區的市議員陳政忠辦公室主任林婕麗則瓜分了國民黨前議員王浩之妻王麗珠及以無黨籍參選的前新黨市議員楊鎮雄票源、全數落選;中正萬華選區的張榮法曾參選台北縣議員落敗,此次轉換選區的得票甚至不如樹黨提名的林佳諭,又未能承接過去經營該區的前市議員侯冠群選票,黯然吞敗;而新北市受到朱立倫驚險連任影響,參選議員的前中和市民代表戴德成因持續經營地方,得票近一萬四千票(6.8%)、為所有黨籍落選人中最高,大文山選區則提名藝文界人士、毫無知名度的政治素人何孟哲卻爆冷門獲得七千餘票(4.3%)、成績不俗,不過板橋選區的發言人王炳忠得票率僅1.5%,永和選區的蔡明璋則瓜分新黨背景的資深議員金介壽得票、雙雙落敗,三蘆選區的張宸浩得票率不足1%,而土城選區的林明正得票率更僅0.6%;桃園市首屆議員選舉中,新黨於桃園、八德及中壢提名的桃園縣公寓大廈服務協會理事長張勝豐、八德市體育會滑輪委員會主委彭少康及前國大代表吳正群得票率僅在1%上下,而全國時報總執行長袁慧心則是在蘆竹開出了三千餘票(5%),並宣布將備戰下屆選舉;新竹市東區的前議員謝治回鍋參選卻僅獲四百餘票(0.6%);高雄左楠區的何樹勳則獲兩千五百票(1.4%)。全台議員與上屆相比又衰退一席,僅存臺北市的兩席,在雙北地區之外得票率皆低於5%。 新黨因在九合一選舉中大敗,原先決定不在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中提名不分區立委名單,並呼籲支持者改投國民黨[1],國新共推一席不分區;但在國民黨換柱後,新黨仍決定提出自己的不分區名單(依名次排列):前警大教授葉毓蘭、前立委邱毅、擔任北醫校友總會理事長的藥師沈采穎、前洪秀柱辦公室青秀柱講團成員唐慧琳、曾任桃園縣環保局長也曾三度參選立委的律師陳麗玲、2014年參選新北市議員落敗的黨發言人王炳忠、臺北大學企管所碩士蘇恆、前立委侯紹文之孫的青年軍侯漢廷、2014年參選臺北市議員高票落敗的台灣演藝人協會執行長趙家蓉、2014年參選臺北市議員高票落敗的新黨秘書長楊世光。選戰初期民調多在1~2%間徘徊、甚至低於0.5%,決定提出不分區名單後逐漸上升,封關民調攀上高峰,達到3~4%;同時於Facebook專頁呼籲支持者政黨票投16號新黨,並支持唯二提名的區域立委候選人,包括四連霸臺北市議員潘懷宗(臺北市第二選舉區)及前金門縣副縣長吳成典(金門縣選舉區),不過仍雙雙落敗。而選前催票廣告被網友喻為「復古風」,並登上Youtube高人氣影片,雖負面評價居多,但仍成功引發話題,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時任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及時任立委蔡正元更呼籲票投新黨,若計入民調誤差,選戰末期被看好睽違17年後再度衝破5%兩席的門檻、並在兩屆8年後重返國會,不過最終獲得4.18%的得票率,成為落選頭,雖然未能進軍國會,不過未來四年將獲得每年兩千五百餘萬的政黨補助款。 省、直轄市長選舉
省、直轄市議員選舉
縣市長選舉
縣市議員選舉
鄉鎮市長選舉
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村里長選舉
資料來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