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營 (大字)
新營,是臺灣臺南市新營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東北半葉的中央地帶及南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新南里東南大半部、新北里、民生里、三仙里、忠政里西半部、民權里不含東北端、中營里西南半部、興業里、永平里、南興里、南紙里東南端,以及柳營區的太康里北部凸出部分西北端。[1][2][3][4][5] 歷史台灣日治初期,新營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新營庄」,隸屬於太子宮堡。該庄昔日輪廍大致為豎邊較寬的L型,主半葉北與後鎮庄、許丑庄為鄰,主半葉東邊及東南半葉北邊暨東邊北段與王公廟庄為鄰,東南半葉的東邊中段與五軍營庄為鄰,東邊南段及南邊為太康庄,主半葉南邊為火燒店庄,西邊為太子宮庄、茄苳腳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11日,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鹽水港廳。[6]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4月1日,該庄編入「新營區」,隸屬於鹽水港廳。[7]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4月1日,鹽水港廳內管轄區域調整,該庄仍隸屬於「新營區」。[8]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25日,全台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新營區改隸屬於嘉義廳。[9]1920年(大正九年)10月1日,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新營」大字,隸屬於臺南州新營郡新營庄。[10]1933年(昭和八年)12月,新營庄升格為新營街。 戰後新營街改制為新營鎮,隸屬於臺南縣,大字亦改制為里。1950年10月25日,雲、嘉、南分治,新營鎮仍隸屬於臺南縣。[11]1981年12月25日,新營鎮改制為新營市。[12]2010年12月25日,臺南縣、市合併為直轄臺南市,新營市改制為新營區。 聚落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新營,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1] 交通台鐵縱貫線是台灣西部南北向鐵路幹線,經過本地區東部,並在境內設有新營車站。[1][2]該站屬一等站,停靠部分自強號及全部莒光號、區間快車、區間車;由此可前往台鐵沿線各站。 國道1號又稱「中山高速公路」,是台灣西部兩條南縱向高速公路之一,經過本地區西北角旁,並在西鄰茄苳腳地區境內的市道172號交會處設有新營交流道,由此進入可快速前往台灣西部南北各地。[1][2][13] 省道台1線又稱「縱貫公路」,是臺北至楓港的傳統平面幹道,經過本地區東部邊界地帶,並與鐵路併行且位於其東側。由該道路北行可前往後壁區、嘉義縣水上鄉、嘉義市、嘉義縣民雄鄉等地,南行可前往柳營區、六甲區、官田區、善化區等地。[1][2][13] 市(縣)道172號是布袋至澐水的道路,經過本地區西北部及北部邊界地帶(外環道)。由該道路西行可前往國道1號新營交流道、鹽水區、嘉義縣義竹鄉、布袋鎮,並止於布袋市區;東行可前往後壁區南部、白河區、嘉義縣中埔鄉,並止於省道台3線路口。[1][2][13] 學校產業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