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鳩部落起源傳說

班鳩部落起源傳說,是台灣卑南族阿里擺部落(Vankiu,位於今台東縣卑南鄉一,源自卑南語中的「小辣椒」rinkiu)的起源神話,以其居民的複雜組成和因為地緣關係影響,跟阿里擺部落(Alipai,位於今台東縣卑南鄉,意思為「螞蟻很多」)的起源傳說息息相關是其特色。

傳說

利嘉部落說法

阿里擺部落和班鳩部落都是利嘉部落(Likavung/Rikavon,位於今台東縣卑南鄉)的分支,為其一大氏族Sangiradan家的部分屬下遷到泰安部落(即大巴六九部落)東北方一處叫亞道(Yatao)的地方建造的,原本只有一個部落,但之後因不明原因分為兩個[1][2]

班鳩部落說法

阿里擺部落原先是利嘉部落的耕田小屋,後來有族人開始長期住在那裡並且獨立成一個部落,而班鳩部落又在不久後從其中分離出來,並且有部分初鹿部落先從原部落移到附近的Pinatarai,後來併入班鳩部落。過去班鳩部落有兩個祖靈屋:Palangui和Karangiran,其中Palangui來自初鹿部落、Karangiran來自利嘉部落,而在班鳩部落建立後,又有部分來自泰安部落、以及來自新港地區和巴阿尼豐部落(Pa'anifong,位於台東縣東河鄉八里溪北岸、都秀山東南方)的阿美族加入,現已被同化[1][2]

初鹿部落說法

初鹿部落頭目家族的一名叫Tanovak的人先從部落中分離出來,在Pinatarai建立部落,後來又分出另一個名為Hararihar的部落;另一方面,阿里擺部落略晚於Pinatarai部落從利嘉部落中分離出來,並且後來又分離出班鳩部落,而班鳩部落把Pinatarai和Hararihar兩個部落都合併了[1][2]

現代研究

班鳩部落的起源傳說之所以如此複雜,學者認為是因為它和阿里擺部落的位置特殊,建於中央山脈快進入台東平原的東側山麓,同時也位於初鹿部落以南、利嘉部落和泰安部落以北的中間地段,導致他們的居民組成複雜;另外,班鳩和阿里擺部落建立的時間也較周遭的部落來的晚,約在漢人勢力還沒進入東部的清領時期[1]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宋龍生. 台灣原住民史-卑南族史篇.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8-12-01 [2021-03-25]. ISBN 97895702314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0). 
  2. ^ 2.0 2.1 2.2 移川子之藏.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教室 , 编. 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属の研究. 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南天書局). 1996-01. ISBN 9576383056.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