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艾石像摩艾石像(Moai,i/ˈmoʊ.aɪ/ ,或 moʻai 西班牙語:moái)是1250年至1500年間,由波利尼西亞東部復活節島上的拉帕努伊人雕刻、多數是一體成形的石像[1][2];多半摩艾石像只有頭,也有不少石像有肩膀、手臂、軀幹以及下半身,這些石像的其他部分現在逐漸被挖掘出來[3]。摩艾石像的意義至今仍然不明,有不少關於這些石像成因的推論。目前復活節島共發現約900多尊摩艾石像[4],相近一半未完成的石像仍位於主要的拉諾拉拉庫(Rano Raraku)採石場[5],其他數百尊則被放置在島嶼的其他地區。當歐洲人首次訪問該島時,多數雕像仍佇立,之後多數摩艾石像則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遭到推翻[6]。摩艾石像的製作和搬運被認為是一項物理壯舉,目前島上最高的摩艾石像被稱為Paro,近10公尺高,重達82噸[7][8][9]。 簡介岛上早期的神话说有一位部落首领在寻找新的居住地时,最后找到复活节岛。他死后,岛就被他的儿子们分了。每个部落首领死后,总有一个摩艾石像竖立在他的坟墓。岛民们相信,这些雕像能捕获首领的灵力。他们相信把首领的灵力留在岛上会保佑这个岛风调雨顺。 1250年至1500年間,由波利尼西亞東部復活節島上的拉帕努伊人雕刻的石像,多數為一體成形,也就是說整體是從一塊大石頭刻出來的,但有時候石像頭上會加一塊普卡奧(Pukau)作帽子,一頂帽子可重達十數噸[1][2];多半摩艾石像只有頭,也有不少石像有肩膀,手臂還有軀幹和下半身,這些其他身體部分現在慢慢地被挖掘出來[3]。摩艾石像的意義至今仍然不明,但是有不少關於這些石像成因的推論。 目前復活節島共發現約900多尊摩艾石像[4],相近一半未完成的石像仍位於主要的拉諾拉拉庫(Rano Raraku)採石場[5],數百尊被放置在島嶼的其他地區,幾乎所有的摩艾石像都有過大的頭部,且遙望的視角幾乎都朝向內陸,當歐洲人於1722年首次訪問該島時,大多數雕像仍然佇立,多數摩艾石像則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遭到推翻,可能是由於與歐洲人接觸或部落內戰的結果。[6] 摩艾石像的製作和搬運被認為是一項非凡的物理壯舉,目前島上最高的摩艾石像被稱為「Paro」,高度接近10公尺、重量達82噸。在拉諾拉拉庫豎立最重的摩艾石像,是一個較短、較矮的石像,重達86噸[7][8]。此外,拉諾拉拉庫還有一件未完成的雕塑,完成後高度大約21公尺,重約145至160噸[9]。 推論最常見的推論指向一千多年前移住在島上的原住民,這些石像代表他們去世的祖先(像墓碑的作用一樣),或是當時的重要人物,或是代表家族地位的象徵。這些石像想必鑿起來要耗費鉅資,不僅是刻這些石像要花多年的功夫,而搬運到他們最後的目的地也很費勞力。目前為止到底還不知道這些石像當時是如何搬運的,但藉由證據並比較太平洋波利尼西亞部落運輸沉重原木的造船技術,猜測出當時可能用到木橇和滾輪,或是使用繩索讓石像「走」起來[10]。但也因為大量木材的需求,使得島上的森林被砍伐耗盡。森林的耗盡使得生態受到破壞,也用來解釋爲什麼火山採石場會突然被遺棄,以及文明的突然衰落。[11] 目前研究一般認為石像是散亂隨機分布於島上,但紐約賓漢頓大學人類學家卡尔·利波(Carl Lipo)指出,其實石像位置和水源分布息息相關。利波和團隊集中研究東部93座18世紀前建成和分別置於高台的石像群,分析石像周邊地質數據,如土質、漁獲和水源等,嘗試找出共同點,結果發現「靠近高台的區域都是有地下淡水湧出的位置」,無論位於海岸、內陸還是低地都是如此,而沒有石像或高台的地方就沒有水源,分布原則十分一致。 復活節島上沒有固定溪流,而當時的人們沒有製造容器和引水的知識,所以利波相信他們會聚居在有水的地方,建石像為指引維護水源,圍繞石像而居,而非如過往理論所說是宗教祭祀的場地。 共有12個石像已從復活節島移走並運往世界各地,包括目前在巴黎盧浮宮和倫敦大英博物館展出的石像「失落的朋友」。 Unicode 字符摩艾石像于2010年以绘文字的形式被编入Unicode,码位为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