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三倍券振興三倍券,通稱三倍券,是中華民國政府在2020年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造成的全球景氣不穩定,為了振興經濟與紓困等目的,而發行的消費專用券。 該措施係自2020年7月15日起,提供每一位申請的中華民國國民及其有居留權的配偶,發放等值新臺幣3,000元的消費專用券,紙本券面额有200元與500元兩種,5張200元與4張500元。 三倍券以兩種方式提供給民眾,分別為紙本三倍券與數位三倍券。紙本券是先以1,000元支付預購後,來兌換領取;數位券是以信用卡、電子票證與行動支付三種方式先消費滿3,000元才能取得回饋2,000元[1]。三倍券的使用期限到2020年12月31日,營業店家的兌現期限到2021年3月31日。 評論正面看法時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蘇貞昌認為,三倍券一舉多得,除刺激商家的營運商機,也增進家人、朋友的相處時間,更能刺激平時沒有出門消費習慣的人的消費習慣[2]。 民主進步黨幹事長鄭運鵬表示,「打三折的消費券怎麼會不好用。」,並主張由於三倍券有自己的錢混在裡面,因此會比國民黨主張的發現金或消費券還更有加成滾動效果[3]。 中立看法時代力量針對振興三倍券做了民調,民調顯示已有67.6%的民眾前往領取,在有去領實體券或登記數位券的民眾中,有7成認為領取或登記的過程方便,但時力認為,振興對象及效應仍有待觀察[4]。 負面看法財經節目時事評論員認為不管有沒有發行三倍券,經濟都會在第三季反彈回升;如果在第二季發行,只會降低經濟下跌的速度[5]。 部分民眾認為「發1,000萬多份三倍券,等於多了1,000多萬片塑膠」,因而批評政府帶頭不環保,破壞限塑政策[6]。 許多民眾認為想要取得三倍券過程過於繁瑣,若能直接發放現金將更為方便。但為此政務委員唐鳳也提出了應對方法,讓民眾能夠至ATM直接提領2,000元[7]。 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質疑,實際上民眾對三倍券的反應是「難領、難換、三倍怨」。不管是亟需振興的夜市攤販,還是市場早晚市、自營戶,面對消費者小額消費無法找零的限制,完全無法「被振興」;即便收了振興券,還得面對收到「偽券」風險、承受現金流的壓力。 國民黨團呼籲,行政院應該趕緊拿出具體的辦法,改善市井攤販收券的不便,趕緊找出具體振興經濟的方式,各部會拋棄「樂透式」振興作為,將振興紓困預算下放給各縣市,因地制宜提出適合當地的振興方案,才能真正達到「三倍效果」[8]。部分國民黨籍政治人物則認為普發現金效果較三倍券更好,且能減少行政成本[9]。 民進黨籍臺北市議員王世堅在政論節目《新聞深喉嚨》中批評,「所以你看過去的消費券也好,現在的三倍券也罷,成本都花十幾億,三倍券花12億,結果你這只能用四五個月就要作廢掉」,直言三倍券「好慢,好笨,好浪費」。他認為民眾更期待的是行政院處理大事,並呼籲行政院院長蘇貞昌要改變心態[10]。 臺灣民眾黨黨主席兼臺北市市長柯文哲認為,「防疫紓困振興」是國家戰略錯誤,應是「防疫紓困轉型」,並指振興三倍券使用期間長達5個半月,完全沒辦法達到振興效果[11]。 對於印振興三倍券要花多少錢,蘇貞昌說,此次面額有2百與5百之分,擔心有人偽造,原料紙張從德國進口,加上印製經費總共9億元,引發批評[12]。 偽券2020年8月13日,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雲林縣警察局查獲首樁偽造振興三倍券的案件,警察逮捕素有「地下中央銀行總裁」之稱的主嫌蘇慶梧,以及面額達250萬元的偽券[13]。蘇慶梧有超過30年製作偽鈔的經驗,有多項前科並出入獄多次[14],已預付六個月租金在彰化縣租民宅,預謀印製偽券[15],12天內製造出偽券,之後改良至第三代[16]。警察破獲並偵訊後,將蘇慶梧依《偽造貨幣罪》移送臺灣雲林地方法院偵辦,羈押獲准。[14] 領取行政院院長蘇貞昌與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於2020年6月2日振興券方案記者會上公布振興3倍券的領取方法[17][18]。 超商開放兩梯次進行,第一梯次可於7月1日至7月7日憑健保卡至超商或振興三倍券官網進行預購,並於7月15日至7月底開放全台約1萬1,000家四大超商門市進行領取。第二梯次則為8月1日至8月7日憑健保卡至超商或網路進行預購,並於8月15日至8月底開放全台約1萬1,000家四大超商門市進行領取。 郵局7月15日至12月31日開放憑身分證或健保卡可至全台約1,300家郵局進行領取。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為了能讓民眾更方便領取,也於7月15日推出郵局三倍券存量地圖,供民眾線上查看[19]。 數位支付工具信用卡、電子支付、電子票證可於7月1日至振興三倍券服務網站綁定支付,並於7月15日消費累計3,000元後,領取2,000元。領取方式根據支付方式而有所差異。信用卡:隔月帳單扣2,000元、電子支付:直接轉入APP帳戶2,000元、電子票證:至超商靠卡回存2,000元。 成效振興三倍券於民國109年12月31日使用截止,商家兌付截止為民國110年3月31日。 紙本三倍券兌領金額為642.77億元,兌領率達99.6%。[20] 統計
相關條目參考資料
外部鏈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