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北桥23°6′7.8026″N 114°23′53.0069″E / 23.102167389°N 114.398057472°E
拱北桥,俗称五眼桥,曾用名为陈公桥[1],是一座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的桥梁,始建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现今的桥梁于明成化年间修建[2],不通车。该桥梁位于惠州西湖北面湖水出口处[3],毗邻东江,是惠州西湖“五湖六桥八景”中“六桥”的第二桥[1],亦是该湖泊蓄放水的主要通道,对西湖的防洪排涝起着重要作用[2]。 该桥梁是惠州市区留存最为完好的遗存有明朝建筑风格的桥梁,亦是广惠古驿道仅存的两座桥梁之一。1990年,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入选第三批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4]:147 名称该桥最初的名字“陈公桥”是以主持修筑该桥梁的惠州太守陈偁的姓命名[5],现今的名称“拱北桥”是取“拱卫西湖”之意[2]。至于该桥的俗称“五眼桥”,则是因为其下方有五个孔,故名[4]:146。 构造及意义现今的拱北桥为惠城区的一条横跨西湖的桥梁,长57.28米,宽8.4米,高8.7米[4]:146。桥梁为砖石结构[3],材质主要为红砂岩石[4]:146。桥面以青石铺就,两侧有高约1米的厚实桥栏版,正中嵌“拱北桥”三字[4]:147。 该桥的桥身由六个桥墩承托,各个桥墩相距约8米[4]:146,迎水面被砌为三角形分水尖,材质为青色花岗石[6]。拱券呈半圆形,便于排洪;石拱券以纵联砌筑法砌就,每排石料错开铺设,具有抗压力强、整体性强的特点[2][4]:146。桥下南侧建有五级缓水石级,减缓水流速度,以保护桥梁[7]。 拱北桥虽然是惠州西湖“六桥”第二桥,但其修筑时间较作为“六桥”第一桥的西新桥为早,故此桥的修筑除了便利交通、令西湖水不再自然付诸东流之外,后世更认为陈偁修筑此桥的举措是惠州西湖“六桥”辉煌的开端。[5] 历史在此桥修筑之前,惠州西湖与东江直接相连,湖水随江水涨落,对惠州城内居民的生活带去极大不便[2]。因此,时任惠州太守陈偁在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围湖修筑平湖堤,提高西湖水位[5]。同时,为方便行人交通及西湖泄水,陈在平湖堤上修筑石桥,时名“陈公桥”,是为拱北桥的前身[2]。明永乐四年(1406年),惠州府知府郑思贤重修桥梁[8];宣德年间,知府陈颜在桥上加筑三层石门及一间四面敞开的亭子,取名“迎恩亭”[1][8],后被毁[3]。正统三年(1438年),惠州府通判郑述率当地长者黎以仁、梁惠智等人重修桥梁[8]。 明成化年间,惠州府知府吴绛恩重修该桥为如今的形态[6],并在桥上竖立了四个石人[1]。随后,在正德年间,桥梁又历经两次重修,分别由时任惠州府知府方良节及陈祥主持工程[8]。1924年,当地人叶森林募资重修[1],而该桥梁在这之前又有十数次修缮记录[7]。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发动第二次东征,经由此桥攻打惠州城北门,现该桥桥头立有黄埔军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纪念在此役阵亡的241名东征军官兵[9][4]:146-147。抗日战争期间,该桥及邻近的陂圳均受损[1]。 1959年,广东省交通厅公路局实施广汕公路改线工程,期间将该桥改造为8.7米宽、8.4米高的防洪通车两用公路桥梁,并在桥面填1.5米厚的路土,把近东江一侧的桥栏改为3米高、0.5米厚的石墙,又在各桥拱安装自动控制防洪铁闸[1][7]。1973年,为发展惠州西湖的水产养殖业,惠州西湖管理委员会在旧陂上修筑钢筋混凝土双曲拱三眼桥闸,进一步控制湖水水量[2]。在惠州大桥通车后,随着三眼桥闸于1990年2月拓宽延伸,并与下角东路相连,拱北桥自此转变为次要交通桥梁[1]。同年,该桥被纳入第三批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7]。 2019年初,惠州市人大代表黎业海、李国辉、翁柏利等10人联名提交《关于修缮西湖名胜拱北桥、巩固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成果的建议》,指拱北桥多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缺乏修缮,桥身满是灌木杂草,即便在近处亦无法见到桥梁;又由于桥梁周边道路及排洪设施的兴建,桥梁的通行功能已遭退化,水利功能更完全丧失。该份议案呼吁惠州市有关部门尽快修缮拱北桥,以“拓展惠州西湖风景区的游览空间,提升惠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形象”[10]。随后,惠州市市政园林事务中心在回应该份提案时,指该中心已对桥梁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整治,并会编制修缮设计方案,待方案获批后即可实施[11]。 关联艺术创作
清代文人潘耒在《遂初堂文集》中则如此描写该桥:
另外,惠州市区及近郊区流传有《惠州西湖地域歌》,这亦是现今仅存的一首与惠州西湖有关的民间地域歌谣,首句便提及该桥[2]:
行经公共交通
参考文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