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 Dass |
---|
Ram Dass,攝於2008年2月 |
出生 | Richard Alpert(生名) (1931-04-06)1931年4月6日 波士頓, 麻塞諸塞州, 美國 |
---|
逝世 | 2019年12月22日(2019歲—12—22)(88歲) 茂宜島, 夏威夷, 美國 |
---|
职业 | 師承 Neem Karoli Baba 的身心靈導師、作家 |
---|
儿女 | 1 |
---|
拉姆·達斯(Ram Dass,1931年4月6日—2019年12月22日)[1],生名為 Richard Alpert ,追隨者暱稱他 Baba Ram Dass。他是美國籍的心靈導師、心理學家,以及作者,最知名的著作為《Be Here Now》(1971) ,在70年代啟發美國人對東方身心靈哲學與瑜伽的興趣,對戰後嬰兒潮世代影響尤其深遠[2][3]。
1960 年代初期,Ram Dass和哈佛大學的同事 Timothy Leary 相處密切,兩人以心理系教授的身份,進行一連串迷幻藥療性試驗。此外,當時還未改名的 Richard Alpert 也幫助哈佛神學院研究生 Walter Pahnke 進行迷幻藥與神聖體驗的雙盲測試,該實驗以理論派學生為控制組,實驗結果則發表於該生 1962 年的著作《Good Friday Experiment》中。[4][5]。雖然在 60 年代尚無法令明文禁止使用迷幻藥,Timothy Leary 和 Ram Dass 在 1963 年依舊雙雙被哈佛大學解職。
1967 年,Alpert 前往印度追尋身心靈成長,成為印度導師 Neem Karoli Baba 的門徒,導師為他取了新名字——Ram Dass,意思為「神的僕人」。返回美國後,他成立了 Seva Foundation 和 Hanuman Foundation 進行慈善活動。在1 970、80、90 年代,Ram Dass 將演講教學,以及舉辦僻靜修行的收入,用於營運旗下慈善基金會。1997 年,他因嚴重中風導致右半身癱瘓,留下布若卡氏區腦損傷後遺症,影響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Ram Dass 將中風視為生命的禮物,他重新學習講話,並再次投入寫作和教學活動。2004年,他到印度旅行時染上惡疾,從此他不再旅行,搬往夏威夷的茂宜島度過餘生,在島上透過網站與 podcast 傳播所學,也和好友們如 Krishna Das、Jack Kornfield、Surya Das 等人定期舉辦僻靜修行活動,直到 2019 年過世為止。在他離世後,Be Here Now Network 與 Love, Serve, Remember Foundation 持續提供免費共享資源,對後世宣揚他的教誨。
青年與教育時期
Alpert 生於美國麻塞諸塞州,紐頓市的猶太裔家庭。父親 George Alpert 是在波士頓執業的律師[6]。Alpert 幼時接受傳統猶太裔男孩的「割禮」儀式,但他日後宣稱對該儀式「本質上的空洞」相當失望[7]。早年他認為自己是無神論者[8],對任何宗教都沒有親近感,直到他第一次嘗試了迷幻藥,才首次瞥見神的存在[4]。
Alpert 就讀 Williston Northampton 中學,在1948年以優等生(Cum Laude)[9]成績畢業。1952 年,Alpert 畢業於 Tufts 大學藝術學士,雖然父親曾希望他接著進修醫學系課程,但是他選擇轉向心理學科。1954 年 Alpert 在 Wesleyan 大學取得心理系碩士學位,指導教授 David McClelland 推薦他到史丹佛大學繼續深造。1957 年他於史丹佛大學取得心理博士學位[10][4],博士畢業論文主題為《成就焦慮》。在史丹佛任教一年後,他轉任心理分析師。
哈佛大學授課與研究
當恩師 McClelland 搬到麻塞諸塞州,劍橋後,也從史丹佛大學轉調至哈佛大學執教鞭,並且在 1958 年幫助 Alpert 取得哈佛大學特約臨床心理學助理教授職位[4][11][12],同時在校內社會關係學院、心理學院、大學教育處,以及健康中心擔任治療師。Alpert 專精領域為「人類動機」與「人格建立」治療,此時他發表第一本著作《自我認同與孩童教養》[12]。
McClelland 時任哈佛大學人格研究中心主任,和該校另一位臨床心理學講師 Timothy Leary 有密切合作關係[4],Alpert 身為研究室執行人員[4],因此結識同樣在在此進行實驗的 Timothy[11]。1961 年, Alpert 完成在加州柏克萊大學的客座研究後返回哈佛,正式加入 Timothy 主導的「哈佛大學迷幻藥計畫」[4][5][12],研究致幻藥物的臨床療癒效果。實驗藥物包含迷幻劑、LSD-25,以及其他化學合成藥劑。此外,Alpert 還幫助哈佛神學院研究生 Walter Pahnke 在1962年出版的著作《Good Friday Experiment》中,以理論派學生作為控制組,進行迷幻藥與神聖體驗的雙盲測試[4][5]。
1962年,Alpert 和 Leary 在於麻塞諸塞州,劍橋,共同創立「國際聯邦內在自由組織」(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ternal Freedom,簡稱 IFIF ),兩人並列組織董事[13][14],持續進行迷幻藥物用於宗教領域的研究。然而 Alpert 和 Leary 在 1963 年正式被哈佛大學開除。根據時任該校校長 Nathan M. Pusey 的說法:解職 Leary 是因為他不經告知就離開劍橋,並無故不出席上課; Alpert 則被懷疑給大學生服用致幻藥物[5][15]。
反社會主義的迷幻實驗(1963-1967)
1963 年,Leary 和追隨者們搬到位於紐約州,米爾布魯克的希區考克莊園。能成功租下此處,主要得感謝 IFIF 紐約分部執行長,同時也是梅倫遺產繼承人Peggy Hitchcock 為她哥哥 Billy 的安排[4][16]。Alpert 和 Leary 從先前參與「哈佛大學迷幻藥計畫」的人員中再度組織新的交流團體,並將該團體重新命名為Castalia 基金會(命名靈感來自 Hermann Hesse 的小說《玻璃彈珠的遊戲》)[17][18][19]。Castalia 基金會以米爾布魯克為根據地,開始將活動成果刊載在自創的《Psychedelic Review》月刊中,希望能幫助人們耕耘內心的神性[18]。聚會中時常舉辦團體 LSD 體驗活動,希望能藉此尋找通往更高意存在的永久途徑[4][18]。基金會也會舉辦週末僻靜修行活動,大眾可以到此透過冥想、瑜伽、團體療癒等方式,感受無需藥物輔助的心靈體驗[19]。
1964 年,Alpert 與 Leary 和 Ralph Metzner 以《西藏生死書》為基礎文本,共同推出《The Psychedelic Experience》一書[20];1966年,Alpert 和 Sidney Cohen 共同寫作出《LSD》[21]。
1967年,Alpert 來到位於紐約格林威治村的「探索身心靈聯盟」中心(League for Spiritual Discovery)發表演說[22]。
追尋身心靈與改名
1967年,Alpert來到印度旅行,結識美國籍心靈追尋者Bhagavan Das,之後他來到位於 Kainchi 的廟宇,加入 Neem Karoli Baba 門下。Alpert 稱呼 Neem Karoli Baba 為 Maharaji[4][12][23],Maharaji 也為他取了新名字「Ram Dass」,意思為「神的僕人」[24][25],描述神轉生為 Ram、或 Rama 國王的故事。Alpert 也和另一位印度心靈導師 Meher Baba 有往來,在其後幾本著作也提到這位導師的事蹟[26]。
《Be Here Now》
當 Alpert 以 Ram Dass 的新身份返回美國後,他來到位於新墨西哥州,陶斯市的 Lama 基金會。他在 1967 年幫助 Steve Durkee(又名Nooruddeen Durkee)與 Barbara Durkee(又名 Asha Greer 或 Asha von Briesen)創建反社會文化的身心靈團體,並在當地成立向 Neem Karoli Baba 致敬的寺廟。在Lama基金會做客的時期,Ram Dass 對住民們展現他在印度期間撰寫的手稿,命名為《From Bindu to Oias》,住民們協助他編輯內文、繪製插畫,並排版成冊,取名為《Be Here Now》,在 1971 年推出後即成為暢銷書[3][25][27][28][29][30]。《Be Here Now》是 Ram Dass 在印度心靈之旅的總結,全書共416頁,由 Lama 基金會出版,內容關於「如何成為有意識存有的方法」[3],例如他推薦的身心靈訓練技巧,與一些名言佳句介紹[12]。這本書的營收幫助 Lama 基金會繼續營運了好幾年,其後該基金會將書本版權,以及一半版稅轉讓給陶斯市的 Hanuman 基金會[3]。
創辦基金會與生/死計畫
在1970年代,Ram Dass 將心力集中在教學、寫作,以及基金會工作中。1974年,他成立 Hanuman 基金會,性質為非營利教育與服務組織,主要推行「監獄-寺廟計畫」,Hanuman 基金會現更名為「人權關懷基金會」(Human Kindness Foundation),透過教育、媒體,以及社群服務活動,進而改善社會大眾身心靈健全狀態。1978年,Ram Dass 也和公共衛生領導者 Larry Brilliant、人道主義行動者 Wavy Gravy 共同創辦 Seva 基金會,由健康照護工作者們幫助遠在印度、尼泊爾,以及其他開發中國家的盲者,該基金會現轉型為全球性健康管理組織。
1970年代早期,Ram Dass 在全美國境內開設工作坊,教導人們如何有意識地面對老化與死亡,Elisabeth Kübler-Ross 是他的學生之一。Ram Dass 和他在印度結識的朋友,時任 Hanuman 基金會執行總監 Dale Borglum 一齊創建「生/死計畫 Living/Dying Project」,該計劃在1986年啟動,由Dale Borglum 擔任執行總監,並且在新墨西哥州,聖塔菲市設立「瀕死中心」[12][31],是為美國境內第一個居住型的安寧機構,人們入住該中心「有意識地」等待死亡[31]。
Love Serve Remember 基金會主要是傳承來自 Neem Karoli Baba 與 Ram Dass 的教導。Ram Dass 也會到 Metta 學院提供瀕死照護者應具備的「覺知與同理心」訓練課程。
自從創建 Hanuman 基金會之後,Ram Dass 將畢生著作的版稅與教學收入全數捐給基金會,以及其他慈善事業。據估計,他一年捐出的收益從 10 萬至 80 萬美金不等[32]。
晚年生活
60歲後,Ram Dass 首度想要認真探索猶太教真義,「我相信自己投生在猶太家庭中不是意外,所以我需要尋找榮耀這件事的方式。」他說。「從印度教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選擇投生的環境是最需要自我挑戰的地方,如果一個人只想盡可能逃避,無論是什麼,他就輸了[33]。」
在 1974 年的記者會中,Ram Dass 公開批評 Timothy Leary,導致兩人漸行漸遠。1983 年,兩人在哈佛大學達成和解,距離他們被開除的事件已經過了 20年。接著兩人在 1996 年 Leary 過世前再度重逢[34][35][36][37]。
1997 年二月,Ram Dass 遭逢嚴重的中風事件,留下「表達性失語症」後遺症,他認為這是神的恩典[31]。他說:「這場中風帶給我功課,我理解這是神績的彰顯——只是比較激烈而已。死亡是我們面臨的最終挑戰,所以一定要有面對任何變化的心理準備[4]。」接著,Ram Dass 再度來到印度旅行,卻染上幾乎致死的重大感染症。2004 年,他決定搬到夏威夷州的茂宜島居住,在 2019 年過世前都未離開[4][30][31]。
這段時間,他依舊在茂宜島的小型場地舉辦公開演講、僻靜修行,同時透過網路直播授課[31][38][39]。當他在採訪中被問到是否能為自己的一生做總結,他說:「幫助別人是我自我修行的方式,我也藉由自我修行來幫助別人。對我來說,這就是整場(生命)遊戲的意義[40]。」1991年八月,Ram Dass 獲得「和平修道院良知勇氣獎」(Peace Abbey Courage of Conscience Award)[41]。
2003 年,Wayne Dyer 曾發表請眾人捐款支持 Ram Dass 的請願書,因為他的健康狀況在中風後日漸衰弱:
現在輪到我們站出來的時候…。Ram Dass 的身體無法承受更多旅行風險,他搬到茂宜島,我也在此居住與寫作。我常和他聊天,時常被他那雙謙虛的藍眼睛裡湧出的淚水打動,對於自己沒有準備周全的老年健康計劃,他感到很抱歉,讓現在的他成為別人的負擔。Ram Dass 依舊有很強的寫作與教學慾望,但不是透過旅行,所以我們可以主動來到他的身邊。茂宜島的環境很療癒,是他期望久居的所在,只是他目前居住的房屋不屬於他,也有隨時失去住所的危機。我現在祈請各位踴躍捐款,幫助 Ram Dass 買下此屋,並且設立能照顧這位老師的基金會。他把一生都奉獻為他人募款,確保他人擁有美好未來,現在是實踐 Ram Dass 善行的好時機,懇請大家慷慨解囊,因為沒有人比他更值得我們的愛與金援關懷[42]。
2013年,Ram Dass 出版過去的教學回憶錄與摘要,名為《Polishing the Mirror: How to Live from Your Spiritual Heart》。82歲時,他接受關於本書的採訪,提到早年對於老年與死亡的反思,對現在遲暮之年的來說相當熟悉,「現在我 80 幾歲了。我一直在老去,也慢慢走向死亡,我越來越靠近人生的終點了…。現在,我準備好面對生命所有可能發生的事[43]。」
Ram Dass 於 2019 年 12 月 22 日過世,享年 88 歲[44]。
個人生活
在 1990 年代,Ram Dass 探討自身雙性戀傾向[45][46][47],他說:「我越來越常談論雙性戀的主題,我的感情世界和男性與女性都有關。」接著他補充:「我說自己是同性戀,其實我也不是同性戀,更不是『非同性戀』,我不屬於任何範疇,這是我的覺知[47]。」
24歲時,Ram Dass 和同在史丹佛大學主修歷史的同學 Karen Saum 短暫交往,其後對方生下了一個兒子。當居住在北卡羅來納州,是年 53 歲的銀行員 Peter Reichard 得知母親對自己的生父有所疑慮,以 DNA 檢測證實生父為 Ram Dass,也讓 Ram Dass 在 78 歲那年多了為人父,以及為人祖父的身份[48][49]。
Ram Dass 是只吃海鮮的素食者[50]。
中文譯作
年分 |
書籍名稱
|
出版社
|
作者/譯者
|
國際標準書號
|
1998年 |
《與慈悲的宇宙連結》(How Can I Help? Stories and Reflections on Service)
|
生命潛能出版社
|
拉姆·達斯&保羅·高曼/許桂綿
|
ISBN 957829204X
|
2014年
|
《擦亮心靈之鏡:拉姆.達斯的活在當下之道》(Polishing the Mirror: How to Live from Your Spiritual Heart)
|
方智出版社
|
拉姆·達斯&拉米西瓦·達斯/廖世德
|
ISBN 9789861753638
|
2017年
|
《當老發生時,只能絕望嗎?:不管你是上流還是下流老人,你所害怕的事,都將成為美好的禮物》(Still Here)
|
柿子出版社
|
羅摩‧達斯/袁婉馨
|
ISBN 9789869565301
|
2019年
|
《做一個會老的人》(電子書)
|
千華駐科技出版社
|
拉姆·達斯
|
|
參考資料
- ^ Joan Duncan Oliver. Ram Dass, Beloved Spiritual Teacher, Has Died. Tricycle: The Buddhist Review. 2019-12-23 [202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英语).
- ^ Harvey, Andrew; Erickson, Karuna. Heart yoga : the sacred marriage of yoga and mysticism. North Atlantic Books. 2010. ISBN 9781583942918.
- ^ 3.0 3.1 3.2 3.3 Tempo staff(July 19, 2010). 'Be Here Now' turns 40 - The Taos News: Entertainment. archive.is. The Taos News. 2012-07-16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6.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Davidson, Sara (Fall 2006). Tufts Magazine / Fall 2006. web.archive.org. 2016-03-04 [202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5.0 5.1 5.2 5.3 Nathaniel J. Hiatt. A Trip Down Memory Lane: LSD at Harvard | News | The Harvard Crimson. www.thecrimson.com.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 ^ Martin, Douglas (2019). Baba Ram Dass, Proponent of LSD Turned New Age Guru, Dies at 88. The New York Times. 2019-12-23 [202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4).
- ^ Starr, Bernard (July 19, 2007). Rite of passage: Turn-on or turn-of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com. 2012-04-26 [202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6.
- ^ Baba Ram Dass. Ramparts. : 11:38.
- ^ Private school equivalent of the National Honor Society
- ^ Barnes,Bart (2019). Ram Dass, spiritual seeker who brought Eastern mysticism to the masses, dies at 88. Washington Post. [202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1) (英语).
- ^ 11.0 11.1 Leary Lectures at Harvard for First Time in 20 Years.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25, 1983 [February 16,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Mattei, Matt. Mindful Man of the Month: Ram Dass. Meet Mindful. [February 16,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ternal Freedom – Statement of Purpose. Timothy Leary Archives.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3).
- ^ Lee, Martin A.; Shlain, Bruce. Acid Dreams: The Complete Social History of LSD: The CIA, the Sixties, and Beyond 1992. Grove Press. : 96 [2020-02-02]. ISBN 9780802130624.
- ^ Russin, Joseph M.; Weil, Andrew T. (May 28, 1963). The Crimson takes Leary, Alpert to Task: 'Roles' & 'Games' In William James. The Harvard Crimson. [2020-02-02]. [失效連結]
- ^ Lee, Martin A.; Shlain, Bruce. Acid Dreams: The Complete Social History of LSD: The CIA, the Sixties, and Beyond 1992. Grove Press. : 97 [2020-02-02]. ISBN 9780802130624.
- ^ Chevallier, Jim (March 3, 2003). Chez Jim: Jim Chevallier's Web Site. www.chezjim.com.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4).
- ^ 18.0 18.1 18.2 Lee, Martin A.; Shlain, Bruce. Acid Dreams: The Complete Social History of LSD: The CIA, the Sixties, and Beyond 1992. Grove Press. : 98. ISBN 9780802130624.
- ^ 19.0 19.1 Lander, Devin (January 30, 2012). League For Spiritual Discovery. WRSP. 2016-10-08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8) (英语).
- ^ Leary, Timothy; Alpert, Richard; Metzner, Ralph. The Psychedelic Experience: A Manual Based on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2008. Penguin Classics. ISBN 9780141189635.
- ^ Alpert, Richard; Cohen, Sidney. LSD 1966. New American Library. ISBN 0453001351.
- ^ Graboi, Nina. One Foot in the Future: A Woman's Spiritual Journey May 1991. Aerial Press. 1991: 222–224 [2020-02-02]. ISBN 9780942344103.
- ^ Graboi, Nina. One Foot in the Future: A Woman's Spiritual Journey May 1991. Aerial Press. 1991: 267–270. ISBN 9780942344103.
- ^ Richard Alpert / Ram Dass Biography. Ram Dass.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 ^ 25.0 25.1 Almereyda, Michael. Film; A Sober Documentary About an Intoxicating Life. The New York Times. 2002-02-24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 ^ Kalchuri, Bhau. Lord Meher. Volume 8 (Second (India) ed.) 2005. Meher Mownavani Publications. : 6412ff.
- ^ Lama Foundation Oral History Project - Social Networks and Archival Context. snaccooperative.org.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 Romancito, Rick (June 22, 2017). Lama at 50. The Taos News.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8) (英语).
- ^ Boyle, Molly(May 12, 2017). A time to every purpose: "Voices of Counterculture in the Southwest". Santa Fe New Mexican.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7) (英语).
- ^ 30.0 30.1 Tomasko, Felicia M(December 8, 2010). Sitting Down With: Ram Dass - LA Yoga Magazine Online. LA Yoga Magazine - Ayurveda & Health. 2010-12-08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 31.0 31.1 31.2 31.3 31.4 Matsushita, Liz(September 15, 2012). What is Spiritual Healing? - An Interview with Dale Borglum. Seven Ponds Blog. 2012-09-15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6).
- ^ Strategy, Platform. Bold Giver Story: Ram Dass. Bolder Giving.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英语).
- ^ Rifkin, Ira (March 27, 1992). RAM DASS EXPLORING JUDAISM. Sun-Sentinel.com.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8).
- ^ Fosburgh, Lacey (September 10, 1974), Lacey Fosburgh Special to The New York. Leary Scored as ‘Cop Informant’ By His Son and 2 Close Friends. The New York Times. 1974-09-19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 ^ Horowitz, Michael, The Dr Timothy Leary Futique Trust. Psychedelia la15-leary-alpert-harvard-reunion-3parts. Timothy Leary Archives. [2020-02-06].
- ^ Dying to Know: Ram Dass & Timothy Leary. IMDb.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Turan, Kenneth (June 16, 2016). Review: 'Dying to Know: Ram Dass & Timothy Leary' documents two men and their trip of a lifetime. Los Angeles Times. 2016-06-16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Ram Dass. Wisdom on Love, Meditation, Stress, and Dying - Ram Dass 2020. Ram Dass.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 ^ Events Archive – Ram Dass 2020. Ram Dass.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1).
- ^ Pineda, Yesica (September 24, 2010. Baba Ram Dass in the realm of Visionary Artist Martina Hoffmann: in the end there’s only one spirit and one humanness. Elephant Journal.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Courage of Conscience Award Recipients » The Peace Abbey. web.archive.org. PeaceAbbey.org. 2014-06-10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10).
- ^ Be Here For Him, Now. Dr. Wayne W. Dyer.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 ^ David Crumm. The Ram Dass interview: Smiling as he teaches about 'Polishing the Mirror'. Explore. 2013-07-14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7).
- ^ Scottie Andrew (December 22, 2019), Scottie Andrew. Baba Ram Dass, psychedelic pioneer and New Age guru, is dead at 88. CNN.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Davidson, Alan (April 2001), Alan. Ram Dass: Talking About Being Gay, Being Soul Friends, and Just Being …. Through Your Body. 2009-10-03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Maines, Donalevan (April 1, 2010). PastOut: 9 Years ago in ‘OutSmart’. OutSmart Magazine. 2010-04-01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 ^ 47.0 47.1 Thompson, Mark (September 2, 1997). Gay Today at Badpuppy. gaytoday.badpuppy.com.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 Sidon, Rob; Grossman, Carrie (November 2010). Common Ground: 46–51. web.archive.org. 2011-06-18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8).
- ^ Davidson, Sara (November 3, 2010). Ram Dass Has A Son! But Has This Revelation Changed His Conception Of Love?. HuffPost. 2010-11-03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英语).
- ^ Rosen, Elliott Jay. VegetarianUSA -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Ram Dass. www.vegetarianusa.com. The Vegetarian Travel Guide.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