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性貿易障礙
技術性貿易障礙(英語: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縮寫:TBTs),一類非關稅貿易壁壘,是各國用來規範市場、保護消費者或保護自然資源(以及其他目標)的截然不同的措施,但它們也可能被用來(或被外國認為)歧視禁止進口,保護國內產業。 由八個國際組織組成的工作小組——多機構支持小組 (MAST) 制定了2012年非關稅措施 (NTM) 分類,將TBT歸類為16個非關稅措施 (NTM) 章節之一。 在該分類中,TBT被歸類為B章,定義為「涉及技術法規的措施以及技術法規和標準符合性評估程序,但不包括WTO 《SPS協定》涵蓋的措施」。這裡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標籤要求、技術規格和品質標準標準以及其他保護環境的措施。B章也包括與技術要求相關的所有合格評定措施,例如認證、測試和檢驗[1]。TBT的其他範例包括產品重量、尺寸或包裝的規則;成分或身份標準; 保存期限限制; 以及進口測試和認證程序。 《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規定了此類障礙的使用規則。然而,貿易專家普遍認為,技術性貿易壁壘很可能被進口國濫用為不透明(隱藏或不明確)的貿易障礙。 (參見透明度。)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一直致力於透過ISTR模板使通用標準化變得更加容易[2],允許通用標準幫助實施WTO協議。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