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墙

今扬州挹江门遗址

扬州城墙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即明清扬州府城城墙

城墙于1950年代拆除,现仅存遗址。1996年11月,包括扬州府城遗址在内,多座城池遗址,以扬州城遗址之名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唐朝初年,在隋朝江都宫上建唐子城。783年,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在唐子城南方建罗城,南北长4.2公里,东西宽3.1公里,城墙厚约9米,这是此后扬州城的基础。北宋时,在五代后周“周小城”的基础扩建城墙,被称为“宋大城”。知州郭棣利用唐子城旧址筑城,称“堡寨城”(南宋宝祐年间重修后称“宝祐城”),与宋大城南北相对,相隔二里;另外,在堡寨城与宋大城之间又筑“夹城”以通来往。这三城总称“宋三城”。[1]

明朝初年,佥院张德林以宋大城西南隅改筑城池。当时,城池周长仅九里一千七百五十七丈五尺,厚一丈五尺,高倍之。共有五个城门,南曰安江门,北曰镇淮门,西曰通泗门,东曰宁海门,东南曰小东门。各门有瓮城、楼橹、雉堞、警铺、敌台相望。南北有二水门,引官河贯其中,曰:市河。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建筑新城,起旧城东南角楼至东北角楼,周长十里,计一千五百四十一丈九尺,高厚与旧城等。设有七个城门,城楼五座。南曰挹江门,钞关在焉。又东为便门,东南曰通济门,东曰利津门,东北为便门,北曰镇淮门,又北曰拱辰门,关北亦为便门。南北即旧城,濠口为二水门,东南即运河为濠,北濠引水注之。万历二十年(1592年),知府吴秀浚在西北河甃以石堤,增城堞三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知府郭光甃石壕,未竟者,四百馀丈,增敌台十六座[2]

明清,扬州府城亦为江都县附郭。1950年代,拆除扬州城墙的小东门;1951年,苏北行政公署决定拆城筑路,城墙南段现为南通路,东段为泰州路,北段为盐阜路,西段为石塔桥南北一线。2006年,建东门遗址公园,复建了东门及一段城墙。在荷花池路与南通西路交叉口东南建有南门遗址保护展示馆。

参考文献

  1. ^ 大东门桥旁还有段老城墙. [201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2.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第二十卷·城池部汇考四》扬州府 扬州府城池 扬州有城,自春秋吴王夫差,城邗沟,楚王熊槐,城广陵始也。明初佥院张德林,因宋大城西南隅改筑,仅周九里一千七百五十七丈五尺,厚一丈五尺,高倍之,设门五,南曰安江,北曰镇淮,西曰通泗,东曰宁海,东南曰小东。各门有瓮城、楼橹、雉堞、警铺、敌台相望,南北水门二,引官河贯其中,曰:市河。嘉靖丙辰,筑新城,起旧城东南角楼至东北角楼,周十里,计一千五百四十一丈九尺,高厚与旧城等。城楼五,设门七,南曰挹江,钞关在焉。又东为便门,东南曰通济,东曰利津,东北为便门,北曰镇淮,又北曰拱辰,关北亦为便门,南北即旧城,濠口为二水门,东南即运河为濠,北濠引水注之。万历二十年,知府吴秀浚,西北河甃以石堤,增城堞三尺,二十五年,知府郭光甃石壕,未竟者,四百馀丈,增敌台一十有六,江都县附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