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十字型大廈彈性十字型大廈(英語:Flexi Block[1]),又稱標準十字型大廈,是香港居者有其屋屋苑樓宇設計之一,於1981年至1991年間落成的居者有其屋屋苑樓宇所使用。 介紹彈性十字型大廈是房委會為居者有其屋計劃而度身設計的樓宇,於1980年發表,目的旨在提供更多單位種類和大小予住戶選擇、以及進一步減低成本[2];彈性十字型大廈設有三款設計,外觀頗為相近、而且皆為十字形[1]。 彈性十字型大廈可分為三種設計,並在不同時期誕生、興建及落成:
大廈內部設計三款彈性十字型大廈設計頗為近似,譬如每幢樓宇都設有三部升降機通往不同樓層,而且都設定每層單位數目為8個,單位主要是以2房及3房(3房僅出現於一型)的間格為主,戶型間隔分布平均對偶。相比舊十字型,彈性十字型的特點是在每個單位大門旁的廚房開闢多一個窗戶,供單位通風或業主晾衫之用[3]。 然而,彈性十字型大廈與所有同期房屋署的大廈設計均存在相同問題,例如「去水渠」是安裝在室內,萬一維修保養不宜便可能出現異味,並容易傳入單位[4]。
彈性十字一型相比二型及三型,一型是屬於較早期的設計(不過採用二型設計、位於柴灣的怡翠苑卻比「採用一型設計而且最早竣工的屋苑」還要更早竣工入伙);每幢大廈設有四隻翼;當中兩隻翼各自擁有2個3房單位,另外兩隻翼則各自擁有2個2房單位[6]。大廈的升降機系統、照明、樓梯等公用設施都集中在中央,對使用者更為便捷和達到高效率目的[1]。 彈性十字二型每幢大廈設有四隻翼;當中兩隻翼各自擁有2個2房單位、包括一間小型儲物室,另外兩隻翼同樣擁有2個2房單位(但為另一款設計,而且比先前兩隻翼顯得扁而窄身)[6][7] 。大廈的升降機系統、照明、樓梯等公用設施都集中在中央,其設計與一型無異[1]。 彈性十字三型彈性十字三型於1984年發表,為基於彈性十字一、二型改良而成的新設計[5];三型是屬於較晚期的設計,不論是單位佈局等都有別於前兩款設計,但其公用設施佈局則沒有太大改變。每幢大廈的樓層數目比同系列前兩款更高,不過同樣設有四隻翼;當中兩隻翼各自擁有2個2房單位,另外兩隻翼同樣擁有2個2房單位(但為另一款設計,不但比先前兩隻翼顯得長身,當中每個單位內有一間房間更附有窗台) 。大廈的升降機系統、照明、樓梯等公用設施都集中在中央,其設計與一型及二型無異[1]。 現況隨着和諧式、新十字型及康和式等新型樓宇設計的出現,房屋署已逐漸減少採用彈性十字型設計,並最終於1991年停止使用。 不過,房委會於2000年制訂全新樓宇設計、並且名為「靈活式大廈」,此嶄新的大廈設計大致以彈性十字型(尤其是外觀)、新和諧一型及新十字型(樓宇內部佈局及單位數目)為藍本,並考慮到可以為公共房屋與資助房屋(居者有其屋)之間作出互換,提高相關效率;然而,靈活式大廈設計最後僅用於石排灣邨碧蔚樓及碧綠樓(兩者均設計作居屋,可見於其翼尾採用三睡房大型單位設計),同時因應「孫九招」要求房委會停售居屋、而遭到放棄推廣至其他屋苑使用;隨後房委會往後興建的屋邨及居屋都以非標準設計大廈取代靈活式大廈等標準設計大廈。讓出租公屋與居屋之間同樣達到「互換性」並藉以降低建築成本。 相片集
擁有彈性十字型大廈的居屋屋苑「樓宇數目」僅顯示屋苑內屬於彈性十字型大廈的數目,並不代表屋苑所有座數(如:祥和苑當中的「單方向長型 - 和亨閣」則不會計在下表「樓宇數目」內)。 詳細資料羅列(如:屋苑地址、單位數目、首次推出售價等)請閱覽香港資助出售房屋列表;有使用多彈性十字型大廈的樓宇,則請到訪相關屋苑條目閱覽「屋苑資料」。
在1981年至1991年期間,彈性十字型大廈總數為:10(港島居屋屋苑)+25(九龍居屋屋苑)+49(新界居屋屋苑) = 84座 參考文獻
參見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