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鴻基
廖鴻基(1957年11月11日—),臺灣文學作家。曾從事漁撈,執行鯨豚海上生態調查,規劃及推行賞鯨活動,籌創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隨遠洋魷釣船遠航,執行繞島計畫,隨貨櫃船航行歐洲航線,執行黑潮101漂流計畫。美國休士頓台灣文物學會(THSH)講座,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訪校作家,海洋生物博物館駐館作家,国立東華大學駐校作家,靜宜大學訪校作家、「夏日作家書房」展示及講座,海洋大學駐校作家,新加坡文學論壇「文學四月天」主講作家,国立東華大學兼任授課教師,美東南區中華學人協會第四十屆年會暨21世紀智慧城市—科技與城市創新國際論壇及亞特蘭大華僑文教中心講座[1]。 曾獲時報文學獎1993、1995年第16、18屆散文類評審獎,聯合報讀書人文學類1996、1997年最佳書獎,1996年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1998年第一屆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2003年第12屆賴和文學獎[2][3],2006年第12屆巫永福文學獎,2006年九歌年度散文獎[4],2011、2013年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年度好文,2016年花蓮縣文化薪傳獎 (文學類) [5],2018年「當代(1997-2017)臺灣十大散文家」(「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主辦)[6][7],2018年「國立花蓮高中第二屆傑出校友」[8],2019年法蘭克福書展邀訪作家[9],2019年第41屆吳三連獎「文學獎散文類」[10],2020年法蘭克福數位書展_臺灣館推薦作家[11],2022年九歌年度小說獎[12]。 經歷廖鴻基(Liao Hung-Chi),出生於1957年,台灣花蓮市人,花蓮高中畢業。曾經做過水泥公司採購員,也曾經到印尼養蝦。 1992年,不顧親友的異樣眼光,成為職業討海人,並且開始寫作。 1996年,提出「花蓮海域鯨豚調查計畫」,受「洄瀾有線電視台」、《自由時報》資助,以及向晨星出版社預支版稅,自行籌募計劃經費,組成「台灣尋鯨小組」,以「漁津6號」鏢漁船為工作船,自6月25日至9月5日在台灣東部海域從事鯨類海上調查,調查計畫為期2個月又11天,合計30個工作航次,合計記錄了8種鯨豚。小組裡其他成員包括漁民、影像工作者以及文字工作者。 1997年的冬季,為了成立海洋文教基金會,四處奔走,籌募基金。 1998年4月,「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成立,擔任創會董事長,致力於台灣海洋環境、生態及文化工作。 生長在靠海的花蓮,捕魚曾是廖鴻基的職業,海洋是廖鴻基安身立命的天地,海洋既是他生命中不可脫溢而出的軌道,也是他創作的源頭。 多年討海人的生涯,廖鴻基和海洋的關係已經從漁夫的身份變成朋友。 他的作品從描寫魚和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作為出發點,進而發展出屬於自己和海洋的語言對話,他以豐富的海洋經驗和細膩敏銳的觀察,實地用文字和影像來為海洋作紀錄。 他曾經獲得時報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賴和文學獎等重要獎項。 代表作有《討海人》、《鯨生鯨世》、《來自深海》等。 創作的動機自言因聽從友人陳列的一席話:「寫作沒有你想像的困難,只要將平日熟悉的事物記錄下來,你就是一個作家。」讓從未經過寫作訓練的廖鴻基熱烈的寫起文章。他其實並沒有思考這是否就是文學創作,也不操心所謂的寫作技巧,甚至鮮少閱讀文學作品。只是似乎有一股莫名的巨大力量驅策他以文字記述與海之間的對話和共舞,他努力地讓翻騰湧動於心中的潮浪流露出來。 書寫風格蔣勳說:他的散文有寫小說的意圖,情節、懸疑、對話、戲劇性的張力,構成強烈的小說傾向。這段話源自1995年10月25日,蔣勳在〈鏗鏘擊撞的「鐵魚」〉一文中評論廖鴻基《討海人》的〈鐵魚〉:「顯然有寫小說的意圖,情節、懸疑、對話、戲劇性的張力,構成了這篇散文強烈的小說傾向。」[13] 作品資料整理《環保花蓮》,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1995年5月1日出版 集體創作
個人作品
《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被稱為「海洋四部曲」。 電影參與紀錄片《夢想海洋》之拍攝工作,華聯國際,2015年9月18日上映。 為《男人與他的海》中主角之一 ,2021年4月1日上映。 獲獎紀錄
參考文獻
海洋文學的成立及其作家作品,林政華,20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