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年賦
廖年賦(1932年5月5日—),臺灣指揮家、藝術教育工作者[1]。於1968年獨立創辦大型私人交響樂團「台北世紀交響樂團」[2],現為世紀音樂基金會董事長。2007年成立「臺北縣交響樂團」[註 1],歷任該團音樂總監、團長等職。 早年廖年賦生於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州海山郡土城庄柑林碑[註 2],幼年時其父結識一位當時在「台北放送局」(今臺灣放送協會)教唱的阿壽叔,每當阿壽叔來家中作客時,便教廖年賦唱歌,成為廖年賦日後音樂之路的啟蒙。 1939年,廖年賦進入土城公學校(今土城國小)就學,接受正式教育。三年級時,老師發現他的歌唱天賦,便指定他上台表演,從此被同學稱為「獨唱先生」[3][4]。1946年,廖年賦考取板橋初級中學(今板橋高中),繼續升學之路。當時普遍不重視音樂教育[註 3],但廖年賦的音樂天賦受到師長的注意,一位從日本回國的林老師主動教導廖年賦彈奏風琴,雖然沒有琴譜,廖年賦卻在老師示範後彈奏出來,讓林老師特別為他單獨授課。1949年7月,廖年賦自板中畢業,在林老師的鼓勵下,順利考取了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三年制音樂師範科,正式接受專業音樂訓練。初次彈奏拜爾教本作品的廖年賦向曾寅育老師提出額外學習,月餘後便把拜爾教本彈完。系主任康謳看到廖年賦在音樂上的努力,引薦廖年賦加入王沛綸組成的中國廣播公司管弦樂團。王沛綸發現廖音樂天賦,於是私下指導,王也成為廖年賦的第一位小提琴老師。這段就學期間,廖也與戴粹倫學習小提琴,可以說臺北師範學校音樂教育的養成,是廖年賦一生音樂之路的基礎[註 4]。 职业生涯
1952年,廖年賦自北師畢業後[7],任教於大豐國民學校(今新北市新店區大豐國民小學)。任職一年後,得知臺北空軍子弟學校(今臺北市懷生國民小學,以下簡稱空小)有專任音樂教師的職缺,不需鎮日留守校園,遂於1954年轉任該校[8],這段時間,廖認識了妻子陳盧寧。1954年,康謳邀請廖年賦參與編纂正中書局出版的《音樂課本》,並為此教材編寫童謠歌曲。同年,開始向戴粹倫學習小提琴(至1971年止)。
1955年,廖年賦辭去教職,前往「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以下簡稱省交)擔任第一小提琴,專司演奏。廖年賦在省交服務共計十八年,並於1969年–1973年間兼任演奏部主任職[9]。此時廖年賦再次接受康謳的邀請,編纂由翰墨林出版社出版的《音樂課本》,同時也為其譜寫童謠作品。此教材與九年前為正中書局編寫的教材,於日後共同被編集成《少年兒童歌謠》[10]。 1966年6月16日,「臺北室內樂研究社」成立,以學術研究及提高室內樂欣賞為目的,廖年賦曾為成員之一[註 5][11]。 1968年,廖年賦成立「世紀學生管絃樂團」(1981年改組為「台北世紀交響樂團」[10][12]),以學生樂團為定位,落實音樂基礎教育的理念。
隨著省交遷往臺中,廖年賦辭去在省交的工作,1973年進入中國文化學院(今 中國文化大學,以下簡稱文大)執教三年,其間教授小提琴課程。並且應各樂團邀請擔任客席指揮,包括「國立臺灣大學交響樂團」(1973年9月–1974年7月)、「台視交響樂團」(1973年3月10日)、YMCA交響樂團[13]、「韓國釜山交響樂團」(1974年7月[註 6])、「美國好萊塢交響樂團」(Hollywood-Wilshire Symphony Orchestra,1977年10月16日)[10]。此時期的廖年賦深感自己所學有限,於1976年9月辭去文大教職[14],前往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學院旁聽,隨卡爾·奧斯特萊赫學習交響樂團指揮[15]。 自奧地利返國後,廖年賦陸續擔任「聯合實驗管絃樂團」(今「國家交響樂團」)駐團副團長(1988年–1994年)、「臺北縣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暨指揮(1990年)、「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今「國家交響樂團」)藝術副團長(1994年–1997年)等臺灣音樂界要職[16]。
![]() 1977年,廖年賦自維也納學成歸來,投入各大專院校擔任教職,首先進入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學系,以下簡稱藝專)任教職[7],任該科附設交響樂團指揮。1983年–1989年間,擔任藝專音樂科科主任,於2002年6月自該校退休。藝專任教期間,廖年賦曾於1979年短暫兼任於臺北市華岡藝術學校。1982年,廖年賦獲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其間教授「總譜彈奏」、「指揮法研究」、「指揮個別指導」及「指揮實習」等課程,1988年升等為教授,於2008年正式退休[16]。 1990年,廖年賦利用在藝專休假一年的機會,舉家前往美國紐約,並前往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進修,以一年的時間獲得音樂碩士學位[註 7][17]。
1993年及1997年接受文建會(現為中華民國文化部)委託辦理「第一、二屆音樂傳播藝術人才研習班」。以策劃音樂會錄影實務、培養音樂藝術傳播專業人員為宗旨,二屆皆開辦「音樂導播製作」及「音樂錄影製作」兩類課程[18]。 獲獎與榮譽本節參考相關史料,整理並列出廖年賦主要的獲獎紀錄如下:
作品節選作曲1952年正值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初期,國民小學音樂教材仍是日本歌曲,為此各地音樂老師都擔負起創作歌曲的使命,廖年賦即為其中之一,直到如今學童傳唱的許多童謠便是在此時期創作。之後廖年賦將收錄在國校課本裡的七首童謠創作,集結自己其他創作的十七首童謠,於1963年編纂成為《少年兒童歌謠》(ISBN 9789866054112)[23]。 喜愛兒童的廖年賦除創作兒童歌謠外,也創作管絃樂演奏作品,他於1966年發表《中國組曲》[24],此作品在西洋樂器中加入鑼、鼓、鐃、鈸、木魚等中國樂器,運用民謠寫成。1974年「中國現代音樂協會」舉行第一屆作品發表會,廖年賦於其中首次發表木管四重奏[25],此作品有兩個樂章,運用全音音階[註 8],分別為變體的湖北民謠及恆春民謠題材創作。1979年,廖年賦參加「當代中國風格音樂作品發表會」發表他的新作《法雨鼓韻》[26],此為絃樂與打擊樂器的合奏,使用的樂器有絃樂、鐘、磬、大鼓及木魚。之後木管四重奏因加入恆春民謠片段更名為《恆春素描》,於1983年完成[20]。 學術論著
舞台活動
個人生活家庭廖年賦的父親廖萬修(1877年–1948年)是村裡的漢文老師,在日治時期以閩南語教漢文,帶大家唸三字經、千字文、論語等漢學經典,不僅教他人漢文,也要求子女學漢文,此為廖年賦日後的學習基礎。其母廖曹阿有(1895年–1938年)是一名家庭主婦。廖年賦在家中十一名子女中排名第十,亦是兄弟姊妹中唯一學習音樂者[33]。 1953年廖年賦轉至空小任教時,由於陳盧寧經常前來借用鋼琴,差距5歲的兩人因此相識,進而於1957年結婚。廖年賦與陳盧寧育有一女二子[34],長女廖嘉齡(1958年10月6日-)由父親啟蒙學習鋼琴。長子廖嘉言(1959年生)自幼習大提琴,次子廖嘉弘(1961年9月7日-)則繼承父親的音樂之路,先接觸小提琴而後轉向指揮領域發展。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