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可斯·卡赞扎基斯
尼可斯·卡赞扎基斯(希臘語:Νίκος Καζαντζάκης,1883年2月18日—1957年10月26日),希腊小说家,诗人,散文和游记作家,记者。其一生游历各国,受到古希腊文化、天主教、佛学和共产主义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其长诗《奥德赛:现代续篇》气势磅礴,内容庞杂。《希腊人卓尔巴》与《自由或死亡》两篇小说写克里特岛的风土人情,颂扬了当地居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小说《基督的最后诱惑》则因描绘了一个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耶稣引起极大的争议。 生平早年尼可斯·卡赞扎基斯生于克里特岛的伊拉克利翁,父亲米哈里斯·卡赞扎基斯是个农产品和葡萄酒商人。当时的伊拉克利翁仍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尚未加入希腊。1889年,克里特岛希望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的起义失败,卡赞扎基斯家到希腊本土避难半年。1897-1898年克里特岛再次发生起义,卡赞扎基斯被家人送到纳克索斯岛,进入一家法国天主教僧侣开设的学校就读,学会了法语,了解了天主教教义。1902年他进入雅典大学攻读法律,1906年毕业。1907年他的《破晓》一剧上演,引起了强烈反响。同年10月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卡赞扎基斯前往巴黎进修。 1908年卡赞扎基斯修了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课程,受到他的生命哲学和尼采哲学的影响。1909年完成了关于尼采的毕业论文。回国后,他参加了教育协会的组织工作,努力推广现代希腊语,同时将西欧哲学著作比如柏格森的《笑》翻译成希腊语。1911年结婚。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他自愿入伍,被安排驻守总理埃莱夫塞里奥斯·基里亚科斯·韦尼泽洛斯的官邸。1914年他结识了诗人安格鲁斯·西凯里阿诺斯,两人结伴到阿索斯山寻访修道院,经历了四十天的修行生活,后又一起周游希腊朝圣,期间阅读了但丁的《神曲》、佛学著作、和托尔斯泰的著作。 参与政治与游历在俄国内战中,希腊政府支持白军,俄国政府于1919年宣布驱逐高加索地区的十五万希腊人,希腊总理韦尼泽洛斯任命卡赞扎基斯为福利部负责人,安排这十五万难民归国。8月卡赞扎基斯参加了巴黎和会,会后到马其顿地区视察了难民安置工作。1920年他辞去政府职务,在欧洲漫游。1922年卡赞扎基斯在柏林遇到了一个共产党人小组,还写了一部共产主义理论著作《苦行》。1924年从德国回来之后,卡赞扎基斯开始写作他的长篇史诗《奥德赛》。1925年他因共产主义活动被捕,后到苏联和欧洲各地当记者,撰写了多篇游记类文章和政治人物访谈。他曾访问过墨索里尼,也曾撰文介绍约瑟夫·斯大林。 1930年代他将很多经典名著比如《神曲》和《浮士德》翻译成希腊语。1935年卡赞扎基斯曾到日本和中国访问,著有《中日纪行》[1]。曾到西班牙内战战场采访,访问过佛朗哥和乌布穆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希腊本土被敌人占领期间,卡赞扎基斯留在希腊埃伊纳岛,一方面翻译《伊利亚特》,一方面计划再写一部长诗,并写了不少剧本,反映了他自己的内心世界。故事都是描写一个孤独的人,自以为了解人生的奥秘。他明知斗争是徒然的,但还必须斗争到底。 战后岁月![]() ![]() 1945年他成为一个代表非共产党的各种左翼力量的小党领导人,进入希腊政府担任不管部长。第二年很多小政党合并,卡赞扎基斯辞去部长职位。1946年卡赞扎基斯完成了他最受欢迎的小说《希腊人卓尔巴》。1947年卡赞扎基斯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从事组织翻译经典著作,促进东西文化交流。第二年他又辞去了职务,客居法国,专注创作以克里特岛为背景的小说,此后进入了小说创作高峰。1953年他完成了《基督的最后诱惑》和《自由或死亡》,前者将耶稣描写为一个普通的有着各种诱惑和烦恼的人,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后者则充分表现了克里特岛的风俗和当地居民的精神,受到文学界很高评价。他的作品不断被译为各种文字,使他声名鹊起。 1956年,卡赞扎基斯获得了列宁和平奖金。1957年末,虽然身患重病,他仍接受了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的邀请,前往中国访问,对中国的新面貌感到震惊,他十分欣赏梅兰芳的表演,曾和周恩来会谈讨论了塞浦路斯问题,并和郭沫若、茅盾等作家交流[2]。由于他即将前往日本,他在广州接种了天花和霍乱疫苗。回到欧洲后注射疫苗的胳膊开始肿胀,治疗后境况好转。他希望以在中国的经历写一部《二十年后》,却因亚洲感冒在弗赖堡去世。由于希腊正教会禁止他葬入公墓,他被葬于出生地伊拉克利翁,墓志铭是 “我一无所求,我一无所惧,我是自由的”[3] 主要作品小说
诗歌
散文和游记
参考文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