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氏鸚鵡
寇氏鸚鵡(学名:Cyclopsitta diophthalma coxeni),又名雙眼無花果鸚鵡考氏亞種,是澳洲最細小的鸚鵡之一。牠們是雙眼無花果鸚鵡的亞種,現正處於極危的狀況。牠們是由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以其大舅 Charles Coxen 命名。 特徵寇氏鸚鵡長約15-16厘米,比雙眼無花果鸚鵡的其他亞種大。牠們的尾巴非常短,故給人頭部很大的感觉。寇氏鸚鵡全身主要呈鮮黃綠色,前額是藍色的,被一些紅色羽毛所环绕。兩頰为橙色,其下衬有一条紫藍色的斑紋。雌鳥的外表像雄鳥,但比起雄鳥来羽毛顏色較为灰暗。與麝香吸蜜鸚鵡及姬吸蜜鸚鵡比较起来,寇氏鸚鵡的身型更加肥胖、雙翼較圓,并且彷彿沒有尾巴。寇氏鸚鵡飞行速度很快,一般會在森林最高層上飛行。比起姬吸蜜鸚鵡,寇氏鸚鵡飞行时发出的声音更为尖刺而不连贯。总之,寇氏鸚鵡細小的身形、稀少的數量、与绿叶接近的體色、等待喂食时幼鸟不寻常的安静以及喜歡留在森林最高層的习惯,使得人们很難見到牠們的蹤影。[2][3][4] 分佈及棲息地寇氏鸚鵡只限於昆士蘭東南部及新南威爾士東北部,以往以金皮(Gympie)及布萊克爾山脈(Blackall Range)(可能包括瑪麗伯勒)為北界,南至麥基里河(Macleay River),西臨邦亞山(Bunya Mountains)及Koreelah國家公園。另外有些在這些地方以外的未確認報告。牠們棲息在低地及山腳的亞熱帶雨林,有時也會出沒在花園及農地。[2] 行為繁殖寇氏鸚鵡會在枯樹內挖穴築巢。雖然曾發現挖穴的痕跡,但卻從未發現正式的鳥巢。[3] 食性保育狀況寇氏鸚鵡被澳大利亚的昆士蘭及新南威爾士州政府列為瀕危物种,同时也被列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1999年颁发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多样性保存法》指出的濒危物种中。[3]牠們的棲息地:低地的热带雨林因農業耕作、房屋建筑和对木材的需求而被砍伐殆尽,導致牠們的生存空间急剧减小,数量嚴重下降。[3]在2000年,尚存的成年寇氏鸚鵡估計只有少於100隻,且因为栖居地嚴重分散而还有下降的趨勢。[5] 參考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