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地區24°00′N 88°00′E / 24.000°N 88.000°E
孟加拉地區(孟加拉語:বঙ্গদেশ,羅馬化:Vaṅgadēśa,拉丁音译:Bônggôdeś),简称孟加拉(孟加拉語:বাঙ্গালাঃ,羅馬化:Vāṅgālāḥ),古称磐起、佛迦羅、鹏茄罗或懵伽羅(孟加拉語:বঙ্গ,羅馬化:Vaṅga),為南亞之一地區,包含東孟加拉(孟加拉語:পূর্ব বাংলা,羅馬化:pūrva Vāṁlā)卽孟加拉人民共和國(通稱孟加拉国,孟加拉語:বাংলাদেশ,羅馬化:Vāṁlādēśa,拉丁音译:Bangladeś),以及西孟加拉(孟加拉語:পশ্চিমবঙ্গ,羅馬化:Paścimavaṅga)卽印度西孟加拉邦等地,有時包含印度比哈尔邦、特里普拉邦和奥里萨邦,这一地区的主要居民为孟加拉人,讲孟加拉語。人口的66%信奉伊斯兰教,33%信奉印度教。 用語習慣孟加拉语及其它印度語言中,一般“鹏茄”、“鹏茄提舍”或“鹏茄罗”一般指大孟加拉地區,“鹏罗提舍”特指孟加拉國(東孟加拉)。但這種區分並不嚴格,“鹏罗提舍”也可以指大孟加拉地區。 簡介孟加拉地区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密度每平方公里1000人。孟加拉地区大部分为低海拔的恒河三角洲,恒河三角洲南部为松达班——拥有世界最大的红树林森林,同时也是孟加拉虎的家園。 这一地区人口主要以耕作为主的农业人口,加尔各答和达卡为人口达数百万的特大城市。孟加拉地区的显著贡献就是以孟加拉文藝復興形式激励印度社会的社会文化提升和印度独立相关的革命运动。 1876年,發生在孟加拉的一場飓风造成大约20万人死亡。1970年波拉气旋則造成50萬人死亡[5]。 史籍記載在中文古典典籍中孟加拉在《後汉书》為“磐起國”;宋代趙汝适著《诸蕃志》中称为“鵬茄羅”,國都“茶那咭”;元汪大渊著《岛夷志略》作“朋加剌”;明马欢著《瀛涯胜览》作“榜葛剌”。《明史》作彭加那(彭加剌、彭加奴)。 延伸阅读[在维基数据编辑] 參考文獻
外部链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