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名稱
|
時代
|
地址
|
简介
|
備註
|
1 |
永紅村岩墓群 |
漢 |
郵亭鎮永紅村東1公里 |
24座墓,分布在約300平方米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平頂單室。其中1座墓長3.15公尺,寬2.2公尺,高1.7公尺。室內棺台長2.2公尺,寬0.67公尺,高0.48公尺,長方形石案長1.67公尺,寬0.4公尺,高0.44公尺。個別墓壁鑿有魚、波浪紋、太陽紋。出土有陶俑等隨葬品 |
|
2 |
建福寺古墓群 |
漢 |
石馬鎮石門村內 |
6座墓,分布於建福寺坡約175平方米範圍的岩壁上。以石板砌成長方形平頂墓。其中1墓長1.85公尺,寬2米;室內有1石棺台;周壁施石龕各一個,龕內均雕有浮雕人物形象;墓門上方鐫樓閣式塔,塔身雕有一人物形象;墓壁右側壁刻有」□□□元六年二月」題記。建福寺崖墓群南距石馬鎮約3.3公里,距省道S310銅龍路約200公尺。現存崖墓6座,塔龕2龕,呈上下兩排分布在長70米的山崖上。從左至右第三座墓室墓向0°,開口寬1.35公尺、高1.44公尺,墓口寬1.02公尺、高1.26公尺、深2.3公尺,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平頂。從左至右第六座墓方向15°,墓室呈長方形,平頂,後壁開龕。從左至右第二塔龕高1.42公尺、寬1.22公尺、深0.32公尺。龕內刻舍利塔,置於蓮座上,塔高1.42公尺。塔身正面刻一圓龕,直徑0.37公尺,圓龕內刻一像,像高0.3公尺,左手置腹前,右手舉於胸前,結跏趺坐。塔龕從遺存看可能是明清作品 |
|
3 |
半邊廟崖墓群 |
漢 |
中敖鎮大屋村西1公里 |
4座墓,分布於約150平方米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墓室長4.5公尺,寬2.5公尺,高1.8公尺。壁上有龍、花卉、鹿等浮雕圖案 |
|
4 |
大土村古墓 |
宋 |
龍水鎮大土村西南500公尺 |
1座夫婦合葬墓,占地面積約50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暴露幷列長方形平頂雙石室墓,墓室長3.48公尺,寬1.9公尺,高2.5公尺。室內周壁有青龍、白虎、朱雀、侍者、半開門、鬥栱、方柱等浮雕內容。出土有宋代青釉陶罐、碗、燈、帶流罐等 |
|
5 |
太平村古墓 |
宋 |
|
|
|
6 |
獅子坡古墓 |
宋 |
季家鎮梯子村北500公尺 |
縣文物保護單位。1座夫婦合葬墓,封土已夷平,暴露幷列長方形平頂雙石室,墓室長2.75公尺,寬1.2公尺,高1.4米;兩側壁隱起方柱各4根;後壁施半開門、男侍者浮雕內容。出土有陶罐、碗等遺物 |
|
7 |
峰岩村古墓群 |
明 |
郵亭鎮峰岩村西500公尺 |
15座墓,占地面積約210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暴露長方形平頂石室墓,墓室長2.1公尺,寬0.95公尺,高1.1公尺。後壁有小龕,龕內置陶房1件。出土灰陶房、白釉陶碗等遺物 |
|
8 |
大雄寺古墓群 |
明 |
萬古鎮大雄村東1公里 |
25座墓,占地面積約500平方公尺。封土多已夷平,暴露長方形平頂石室墓;側壁均隱起方柱各4根,室內填滿泥水 |
|
9 |
狀元沖古墓 |
明 |
龍石鎮保家村北1.5公里 |
又名狀元墳。1座墓,占地面積約30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暴露長方形石結構雙室墓,長4.6公尺,寬3公尺,高2.6米;周壁鐫花草、魚、錢幣等浮雕圖案 |
|
10 |
寶竹村古墓群 |
宋 |
|
|
|
11 |
現龍村古墓群 |
明 |
三驅鎮燈塔鄉現龍村 |
|
|
12 |
幽緣寺僧人墓 |
清 |
中敖鎮峰山村西2公里 |
1座墓,占地面積約20平方公尺。墓前立舍利塔,已毀。暴露石砌墓室,墓門有」光霞老僧」題記和花草浮雕內容。外室爲正方形,邊長4公尺,高1.86米;外室前後壁鑿有長方形龕,寬0.9公尺,高1.22公尺,進深0.28米;龕內刻有僧人坐像,身著通肩袈裟,圓形頭光,像高1.04公尺,肩寬0.4公尺。內室呈六邊形,實際上內室爲石棺,每邊長1公尺,高1.86公尺 |
|
13 |
中蓬村古墓群 |
清 |
中敖鎮中蓬村西1公里 |
1座合葬墓,條石圍砌封土長9,寬8.7公尺。墓前立有仿木結構石碑樓,重檐歇山頂,四柱三間帶八字墻。額題」佑啓台」,邊欄有龍鳳、花卉等浮雕圖案。碑文尚存」道光九年(1829)嘉平月」 |
肖家灣清墓
|
14 |
月台村古墓群 |
清 |
高坪鄉月臺村南1公里 |
縣文物保護單位。10座墓,形制基本相同,占地面積約300平方公尺。莫瑞亭墓,以條石圍砌封土長6.4公尺,寬5.1公尺,存高3.45公尺。墓前有拜台和仿木結構石碑樓,碑樓爲重檐歇山頂,四柱三間。額題」旨旌表」及九龍圖,邊欄有花鳥、動物等浮雕圖案。碑文鐫:」四川大足東道重慶府大足縣闕廂裏,賜授登四郎翰林院孔目諱□嵩字廷仁號瑞亭墓。」 |
羅盤石墓群
|
15 |
百菊村古墓 |
清 |
高升鎮百菊村東500公尺 |
1座墓,占地面積約50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尚存仿木結構石碑樓,四柱三間,重檐歇山頂,邊欄施戲劇人物、瓜果、卷草紋、九龍等浮雕內容,碑文已漫漶 |
陳家灣清墓
|
16 |
武魁牌坊 |
清 |
|
|
|
17 |
唐氏孝節牌坊 |
清 |
|
|
|
18 |
黃橋村舍利塔 |
清 |
寶興鎮黃橋村北2公里 |
1座墓,墓前立六邊形基座舍利塔,通高4公尺。須彌座上是雙層蓮台,雙層覆鉢式塔身出檐,寶珠式塔頂 |
|
19 |
半邊寺摩崖造像 |
宋 |
珠溪鎮三溪鄉涼水村 |
共編1號,計40餘尊。半邊寺摩崖造像南距珠溪鎮約620公尺,距省道S205約12公里,距大足區約40公里。共有造像3龕,刻像74身。其中「佛道窟」窟口方形,穹窿頂,高1.85公尺、寬2.2公尺、深2.3公尺,正壁造三尊坐像,居中為觀音,左右為玉皇和王母,觀音左手執淨瓶,右手執柳枝,玉皇和王母坐靠背椅,手執朝笏,左右立侍者。左右壁造像作上下兩層布置,上層正中各坐一天尊像脅侍二侍者,其左立五真君、右立六真君像;下層各橫列十一真菌想,左右壁天尊、真君像頭上側壁均刻榜題,內均題鐫名。該處造像建於宋代。198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造像紀年漶滅,時代不明 |
|
20 |
靈角寺摩崖造像 |
宋 |
珠溪鎮沙壩鄉馬王村1組 |
寺已毀,存造像4窟,像多殘。3號窟,圓形頂,高3公尺,寬3.7公尺,深4.9公尺。內存半身圓雕殘像10尊,無頭。左右壁刻坐式小像,像高0.16公尺,左壁5排155尊,右壁4排112尊,風化甚重,不知確切內容。靈角寺北距珠溪鎮約10公里,東距易家廟3.1公里,距大足區約34公里。摩崖造像分布在長20公尺、高3米的南面石壁上,為佛教造像區;共計造像3龕,空龕1龕;造像計200餘尊。造像刻於明代,殘毀嚴重。第3號龕龕口方向180°,龕內主像殘毀不存,左、右壁下部千佛像部分殘毀 |
|
21 |
張家廟摩崖造像 |
宋 |
龍石鎮新生村北200公尺 |
廟已毀,存造像7龕、窟,計百餘軀,位於長25公尺,高5米的石壁上。坐南向北,高浮雕造像。損毀較甚,部分被現代彩繪。1號窟,弧形頂,寬3.8公尺,深2.3公尺,高2.4米;主像爲佛,頭殘,坐式;側分立3觀音,頭戴花冠,胸飾瓔珞,衣紋流暢,彩帶飄舞,足踏蓮花,均高1.5公尺,肩寬0.3公尺。3號窟弧形頂,長4.5公尺,深1.8公尺,高2.8米;主像西方三聖,分高1.15公尺,肩寬0.4公尺,以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後壁存小像4排,風化較重難辨身份,壁面殘見」紹興三年(1133)」、」李良臣爲父□□造佛君開天」、」李良臣造三聖」。餘多殘 |
|
22 |
保家村摩崖造像 |
宋 |
龍石鎮保家村1組 |
共3龕,均平頂,位於長20公尺、高5米的崖壁上。1號龕,長7.7公尺,高2.3公尺,深1.5公尺。造像面西南,中爲釋迦佛,以結跏趺式坐於蓮臺上,通高1.1公尺,肩寬0.4公尺,背飾2光;側分侍觀音各5尊,多立式,像高1.15公尺,肩寬0.25米;其中,近佛兩尊觀音爲鏤空雕,余爲高浮雕。2號龕造像爲地藏,殘。3號龕,寬1.8公尺,高1.6公尺,深0.5公尺,主像雨師,怒目瞪眼,坐於荷《座上,像高0.7公尺,肩寬0.4公尺。壁刻二龍,左側一卷髮人像,高0.5公尺,肩寬0.2公尺 |
老君岩摩崖造像
|
23 |
青山院摩崖造像 |
宋 |
龍石鎮龍門村 |
青山院位於龍石鎮萬福村九龜山頂,寺廟依山勢而建,主體建築縱向布局,座北朝南,建築占地2000平方公尺。寺院始建時間不明,清乾隆、咸豐年間都曾重修,估計始建於明代。寺院山門已毀,存兩層基台以及前、後兩重殿。第一重基台高2.5公尺,第二重基台高1.6公尺。前殿面闊六柱五間,寬16公尺,進深七間,深10公尺,穿斗式屋架,懸山頂。後殿面闊四柱三間,寬16公尺,進深五柱四間,深8.4米,為抬梁式和穿斗式結合的屋架結構;檁上墨書有康熙三十七年、咸豐二年維修年款。左右廂房已毀,現為信眾仿修的廊宇。後殿另保存有石質經幢1座,木匾1塊。青山院摩崖造像分布於青山院後殿緊臨的獨立石堡上,造像4龕,分布在高1、寬3.5米的崖壁上。龕形均為方形,造像為佛教題材: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地藏,文殊、普賢等。其中,右起第2號龕距地坪4公尺,龕口方向183°,寬1.4、高0.98、深0.3公尺。共4龕,存高浮雕造像10軀,位於長8公尺,寬5米的崖壁上。1號龕普賢騎白象,前爲牽象奴,惜殘。2號龕平頂,高1.34公尺,寬0.86公尺,深0.24米;內容爲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佛像頭、手殘,坐於蓮台之上;站弟子高0.59公尺,肩寬0.18米;站菩薩高0.66公尺,肩寬0.17公尺,亦殘,略見大形。3號龕,弧形頂,高0.92公尺,寬0.72公尺,深0.2米;刻地藏菩薩,高0.66公尺,肩寬0.24米;身穿哉字領通肩袍,左手捧鉢於胸,右手執錫杖於胸前,善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座高0.18公尺。4號龕,高0.83公尺,寬0.63公尺,深0.23公尺,刻文殊騎獅,惜殘 |
|
24a |
佛耳岩摩崖造像 |
宋 |
珠溪鎮柏木村10組 |
共3龕,造像50身,位於長21米、高3~5米的崖面上。1號龕殘。2號三教龕,高2.3公尺,寬7公尺。造像已改刻,內容爲觀音、十八羅漢、老君、孔子等,或立、或坐;壁上刻造像記2則,其一」男子斯敏造此太上老君一位,爲七過妻室古氏三九娘子升天界男女□□□□紹興九年(1139)八月十八記」。3號龕,穹窿頂圓形龕,高1.2公尺,寬1公尺,深0.6公尺,頂殘。左像送子娘娘,高0.7公尺,盤膝坐,袒胸露乳,懷抱小童,另有5小兒攀附其身。右刻一官人,高0.9公尺,懷中抱一小孩 |
|
24b |
佛耳岩摩崖造像 |
宋 |
|
|
|
25 |
前進村摩崖造像 |
宋 |
高升鎮石梯村 |
高升菩薩岩石窟的佛道合一造像。菩薩岩石窟,位於縣城西北25公里的高升鎮石梯村。文物普查時以村為名,今據當地俗稱「菩薩岩」而更名。造像刻在一高220厘公尺、寬400厘米的岩 石上,共5龕20身像,始刻於宋代。摩崖鑿造佛教的西方三聖 及道教的九子母、玉皇、三官地母等龕,通編為5號。其中2號和4號三官地母龕較為重要 |
|
26 |
三教寺摩崖造像 |
宋 |
寶興鎮寶興鄉大堰村4組 |
北距大足約12.8公里,距S205潼滬路約6公里,距寶興鎮1公里。三教寺摩崖造像共8龕,存像97身,龕形主要為方形或圓拱形。造像雕刻於宋代,造像題材有千手觀音、老君、十佛、地藏十王、水月觀音等,為佛教和道教合一的造像區。造像龕內存有多則後世的裝繪記,其中,第5龕左壁下部存有「東普攻□」□□」兩行造像記。寺已毀,存造像7龕,位於長15公尺、高2米的石壁上。3、4、5、6龕鐫於宋代,1、2、7號龕刻於清代。造像風化嚴重。長方形平頂龕。造像高浮雕。其中3號龕,高1.3公尺,寬0.79公尺,深0.6公尺,又分上下龕。上龕高0.43公尺,寬0.65公尺,深0.15公尺,雕有4觀音像,手中各執一物;其中一像高0.17公尺,肩寬0.07公尺。下龕高0.52公尺,寬0.7公尺,深0.1公尺,造像嚴重風化。此處存造像記3則,分別刻於南宋、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慶元年(1796),均殘 |
|
27 |
星火村摩崖造像 |
宋 |
鐵山鎮鐵山鄉星火村(現屬西北村) |
星火村摩崖造像南距鐵山鎮約2.5公里,距縣道文榮路2公里,現存造像1龕,為方形龕,龕口方向126°,龕高1.35、寬2.7、深0.3公尺。龕內刻像三身,居中為玉皇,左為川主,右為觀音,三像體量相當,坐高1.05公尺,像皆被後期裝繪。該龕造像雕刻於民國初年,保存較好 |
|
28 |
福興寺摩崖造像 |
宋 |
鐵山鎮鐵山鄉星火村南1.5公里 |
寺已毀,存造像11龕。高浮雕造像,部分完好。1號地藏龕,弧形頂,高1.3公尺,寬0.8公尺,深0.37公尺。地藏高1.05公尺,肩寬0.42公尺,厚0.06公尺,左手置胸,右手持錫杖。4號爲千手觀音龕,高1.34公尺,寬1.34公尺,深0.5公尺,弧形頂。主像觀音高0.9公尺,肩寬0.35公尺,頭戴花冠,著哉字領衣,雙手捧淨瓶于胸,以結跏趺式坐于蓮臺上,周繞玉手數十隻。興福寺摩崖造像北距西北水庫160米,南距鐵山鎮約2.5公里,距縣道文榮路2公里;於1988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興福寺摩崖造像坡頂北面石壁,始鑿於宋代,後代有增刻;造像集中分布於寬9.5公尺、高3米的崖壁上,共有造像11龕,存像30身。造像題材主要為地藏、千手觀音、六臂觀音、羅漢等 |
福星寺摩崖造像
|
29 |
三存岩摩崖造像 |
宋 |
中敖鎮麻楊鄉觀寺村北2公里 |
西距觀寺村小學5公尺,50米處為觀寺村村級公路。共3龕。宋代始鑿,明代增刻。均爲平頂龕。高浮雕。1號龕,長1.5公尺,寬2.87公尺,深0.27公尺。主像爲西方三聖,均坐像,像高0.48公尺,肩寬0.25公尺。2號龕,長0.97公尺,寬0.83公尺,深0.4公尺。主像觀音坐蓮台,像高0.52公尺,肩寬0.26公尺,左右分侍立一童子,高0.34公尺。3號地藏龕,長1.7公尺,寬0.77公尺,深0.28公尺。地藏坐式,高0.43公尺,肩寬0.22公尺,兩側分刻五閻王,像高0.42公尺,肩寬1.1公尺。三龕之下高浮雕二龍,龍長2.6公尺。另存明萬曆和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功德碑3通,造像雕刻于山腰石壁上,造像崖壁高3米、寬5.5公尺,共有造像3龕,刻像32身。龕形為方形平頂龕,其中,西方三聖龕龕口方向261°,龕高1.48米、寬2.28米、深1.45公尺,龕內正壁刻西方三聖,左右壁刻十六羅漢。另外,保護建築牆身內立有「修塑璧山神佛」、「裝修觀音寺佛碑」等碑碑碣7通,上石時間分別為清乾隆、道光、同治年間 |
三層岩摩崖造像
|
30 |
普聖廟摩崖造像 |
宋 |
中敖鎮麻楊鄉金盆村 |
編10號。始刻於宋,明清有補刻。第1號龕,宋刻,3.10×6.00×1.30公尺。正璧刻柳本尊,戴四方平頂巾,著俗裝,眇左眼,缺左耳,斷左臂。左右立丘紹二女,左女捧盤,置1 手和4筒經卷,右女捧盤.置1耳,1經盒。二女外側各立1男像,張口怒目,神態威嚴.左 男之右豎刻「天魔俱膽碎」,右男之左豎刻「外道盡崩摧」。龕左右壁各刻1力士.第2號圓首碑,清刻。第5號觀音像,明刻。距舒成岩摩崖造像5公里, 造像分布於高3公尺、寬22米的崖壁上,共有造像10龕,刻像29身,另存1通碑碣。龕形有圓拱形、方形和圓形,主要造像有柳本尊行化圖、阿彌陀佛、寶經手觀音、牛王菩薩像等。其中,第1號「柳本尊行化圖」龕口方向239°,龕高2.8公尺、寬6公尺、深1.65公尺,龕內刻柳本尊及弟子、侍女等10身像,人物造型飽滿圓潤,雕刻精美 |
|
31 |
玉皇廟摩崖造像 |
宋 |
中敖鎮麻楊鄉柿花村東北500公尺 |
廟已毀,存造像1龕。高浮雕。平頂龕,高2.2公尺,寬4.4公尺,深1.2公尺。玉皇坐於龍頭椅上,頭著冕冠,穿寬袖大袍;兩側分立手執蕉《扇的侍者各一,左右再各立一天尊,捧笏板。左右壁分刻判官坐像,判官旁各立侍者一人。龕外存清乾隆十二年(1747)、嘉慶十五年(1810)、道光二十年(1840)彩繪記。附近還存它地遷來之清代龍王、地母、釋迦佛等圓雕造像15尊。南宋造像多殘,近年補塑頭部。距離中敖鎮場鎮7公里,距大足城區15公里, 於1986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造像雕刻于山頂南面寬8米、高5米的崖壁上,共有玉皇造像1龕,刻像11身。為方形平頂龕,龕口方向190°,龕高2.4、寬4.47、深1.5公尺。造像刻於正壁和左右側壁,居中主尊坐高1.24、肩寬0.45、胸厚0.26公尺。造像開鑿於宋代 |
|
32 |
石佛寺摩崖造像 |
宋 |
高坪鄉高峰村南2.5公里 |
寺已毀,共存造像7龕,計51尊,頭部斷後補塑,全身彩繪。1號殘窟,長3.7公尺,寬2.45公尺,深1.8公尺。主像釋迦佛,結跏趺坐於束腰圓形蓮座上,像高0.66公尺,肩寬0.26公尺,座高0.54公尺,佛著袍,右手握寶珠置於腿上;正、側壁還存造像13尊,已殘。2號道教龕,高1.8公尺,寬5公尺,深0.43公尺。正壁幷坐:鳴釣、玉皇、天君、地母、無極老祖、無極老母;右壁毀。3號老君龕,平頂,高2公尺,寬2.56公尺,深1.15公尺。正壁坐太上老君,左刻靈寶天尊,右刻川主像;左壁龕口立一童子,右壁像已毀,壁題」東普故鐫處士文玠、孟男周,紹興二十九(1159)孟頭記」。餘龕造像爲觀音、牛王菩薩、釋迦佛等。距離潼滬路約5公里,距城區約15公里,北距石佛溝500公尺。造像分布在高3公尺、寬15.5米的崖壁上,現有造像7龕,刻像38尊。龕形主要為方形,造像題材有釋迦佛、觀音、地藏、老君等。其中,「釋迦佛龕」龕口方向185°,龕高1.84公尺、寬3.5公尺、深1.23公尺,龕內刻像13身,釋迦佛居中,其左右各刻6身立像。另外,存有造像記一則,文:東普攻鐫處士文玠男孟周己卯紹興二十九年孟東月」記」 |
|
33 |
塔耳山摩崖造像 |
明 |
智鳳鎮黃連村6組 |
存摩崖造像8龕,圓雕造像5尊。始鑿於明代,清代增刻培補。1號龕,弧形頂,高1.2公尺,寬1.5公尺,深0.27公尺,造像高浮雕,內刻灶王、灶母,像高1.05公尺,肩寬0.39公尺,灶母著披風,右手握珠置於膝上,左手〔放膝上,腳穿尖履。灶王一手置膝蓋上,造一手握方形物,衣紋厚重,兩像比例勻稱。2號龕刻靈官,3號刻觀音、童子,4號刻老君,5號刻」三王」像,6號刻釋迦,7號刻孔子,8號爲聖母。以上均爲高浮雕造像。圓雕造像有玉皇、川主、南嶽、金童、玉女等 |
|
34 |
新農村摩崖造像 |
明 |
龍水鎮新農村8組 |
存1龕及圓雕殘像7尊。龕灰砂岩,弧形頂,高2公尺,寬2.7公尺,深0.9公尺。主像真武大帝,高1.8公尺,肩寬0.5公尺,頭戴披風帽,腰系絲帶,盤右腿,左腳踏蛇,坐於龜背上。左右二脅侍,高1.2公尺,肩寬0.34公尺。龕邊各立1供養人,一著官服,一殘,高0.57公尺,肩寬0.28公尺。上述雕像頭爲補塑。另存圓雕殘像7尊。上有明」嘉靖十四年(1536)八月吉日記」款 |
|
35 |
七佛岩摩崖造像 |
明 |
龍石鎮石馬村3組 |
共存7龕。始刻於明代,清咸豐五年(1855),民國五年(1196)培修。均爲高浮雕。內容爲千手觀音、七佛、三世佛、地藏、達摩等。其中,2號千手觀音龕,高3.6公尺,寬3.5公尺,深1.1公尺,觀音主身已殘,約12平方米的壁面密布姿態各異的觀音手臂,計200餘隻,手分執不同的法器。5號地藏龕,高1.4公尺,寬2.3公尺,深0.4公尺,地藏結跏趺坐式,幷排1像殘。壁面刻」大明永樂辛卯(1411)庚申吉日造」。7號三世佛龕,存同年造像記。8號達摩龕,高1.05公尺,寬0.62公尺,深0.3公尺,達摩坐式,壁刻」西天二十八祖」、」達摩祖師」字樣 |
|
36 |
西溝村摩崖造像 |
明 |
郵亭鎮西溝村5組 |
老觀音摩崖造像。計4龕,風化較重,僅2龕基本可識;另存1題刻。位於長50公尺、高10米的崖面上。造像高浮雕。1號龕,高1.4公尺,寬1.4公尺,深1公尺,龕內存2像,左立像高1.1公尺,肩寬0.3公尺,面目風化,衣飾隱見,爲俗裝,長衣束腰,肩爲披巾,雙手胸前合十;右立像高1公尺、肩寬0.4公尺,面部〔風化,著袈裟,胸開一方孔。2號龕,高0.75公尺,寬0.5公尺,深0.4公尺,內雕一俗裝人物,高0.58公尺,肩寬0.2公尺,爲供養人。另距摩崖造像10米處刻」天下太平,日月□佛」八字,字徑1.8公尺,鑿孔成字 |
|
37 |
白岩寺摩崖造像 |
明 |
國梁鎮國梁鄉三鳳村1組 |
佛像1尊,經近人彩繪。坐南面北,高浮雕造像。通高1.2公尺,身高0.9公尺,肩寬0.45公尺。頭飾螺髻,面長方,較豐滿,身穿佛袍,結跏趺坐於蓮花須彌座上。側存」西天大會佛祖」、」南海見觀音」字樣。像基本無損。白岩寺摩崖造像位於空堂坡頂,北方1公里為「雙吳」村際公路,東距「萬國」公路1.5公里,北方坡下800米為王師全院子。據村民介紹,歷史上此處曾建一座寺廟,造像甚多,1958年被拆毀,造像同時殘毀,現僅存2龕,分布於高3公尺、寬2.5米的崖壁北面,造像計2尊。題材為觀音、佛像等。造像刻於明代,清代裝彩 |
|
38 |
真武祖師摩崖造像 |
明 |
石馬鎮新勝村西200公尺 |
共1龕,弧形頂,高2.2公尺,寬2.1公尺,深1公尺。真武大帝居中,高1.5公尺,肩寬0.6公尺,厚0.3公尺。頭戴平頂方冠,面蓄美須,身著鎧甲,左手撫腿,右手執劍,足蹬靴,左腳踏龜,右腳踏蛇,端坐於石臺上。側侍二像高1.4公尺,肩寬0.6公尺,厚0.3米;左像束頂,瞪目閉唇,穿2領窄袖袍,腰系帶,手執劍鞘,足蹬靴;右像形同左像,手握方印。門側分立一高0.25公尺,肩寬0.15公尺,厚0.05米的官人及婦女像。壁刻」皇清嘉慶八年(1803)」等文字 |
新勝村摩崖造像
|
39 |
先進村摩崖造像(佛耳岩) |
明 |
高升鎮先進村6組 |
1龕,位於距地2.7米的山崖上。龕圓形頂,高2.9公尺,寬1.67公尺,深0.8公尺。造像高浮雕。後壁刻接引佛1尊,高2.5公尺,頭飾螺髻,豐面大耳,面目慈祥,身穿袈裟,手結接引印,左壁存明代造像記,竪刻8行,字多風化;右壁刻清道光補修記 |
野雞沖摩崖造像
|
40 |
古佛洞摩崖造像 |
明 |
|
|
|
41 |
雷公嘴摩崖造像 |
明 |
中敖鎮麻楊村1組 |
共3龕,位於長10公尺,上下高7米的崖面上。造像高浮雕。1號龕,弧形頂,高1.45公尺,寬1公尺,深0.4公尺,刻玉皇大帝及王母,像高1.25公尺,肩寬0.4公尺。2號刻淨瓶觀音,側侍金童、玉女。3號刻釋迦佛,高1.25公尺,肩寬0.4米;左侍灶王夫婦,右侍太陽、月亮菩薩。南距麻楊村村級公路4公里,距潼滬路8公里,距城區約28公里,造像分布在雷公嘴坡西南面的石壁上,造像崖壁寬8.2米、高2.2公尺,現存造像4龕,刻像15尊。主要造像建於明代,造像題材有釋迦牟尼、觀音、送子觀音、地母等內容。 |
|
42 |
麻揚村摩崖造像 |
明 |
中敖鎮麻楊村1組 |
距潼滬路8公里,距城區約28公里。造像分布在老觀音坎石壁上,現存造像6龕,造像25身,碑1通。多為方形龕,造像主要有觀音、三清以及劉備、關羽等,該處造像建於明清時期 |
|
43 |
龍鳳山摩崖造像 |
明 |
中敖鎮農豐村 |
共2龕。始鑿於明代,經清同治年間妝彩。位於長3.8公尺,寬2.6米的崖壁上。高浮雕造像。其中地藏龕平頂,高1.6公尺,寬1.2公尺,深0.9公尺。地藏以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身著哉字領佛袍,雙手捧牟尼珠於胸前,座前臥小獅。右侍一持錫杖弟子;左一老供養人像,雙手捧金於胸前。另一龕造像爲淨瓶觀音,側侍二童子。觀音坐高0.8公尺,肩寬0.33公尺,厚0.15公尺。童子高0.5公尺。距潼滬路1公里,距城區約8公里,造像分布在高1.3、寬3.3米的崖壁上,共有造像2龕,刻像6身。龕形為圓拱形,主要造像題材有釋迦佛、觀音等。另外,存有清代功德碑1通,碑陽和碑陰功德記分別上石於嘉慶九年(1804年)和光緒五年(1879年) |
|
44 |
新興村摩崖造像 |
明 |
高坪鄉新興村2組 |
1龕,位於距地4米高的崖面上。龕平頂,高1公尺,寬1.2公尺,深0.6公尺。造像高浮雕。內刻如意珠觀音,神態安詳,頭著高花冠,穿長袖衣,胸飾瓔珞,雙手捧如意珠於腹,以結跏趺坐於蓮臺上;左右分侍一童子,站立於荷花上。造像距離潼滬路約6公里,距城區約20公里, 造像位於距地坪3.5米高的崖壁上,共1龕,刻像3身。圓拱形龕,龕口方向42°,龕高1、寬1.5、深0.4公尺。龕正壁刻寶珠觀音,左右側壁刻善財、龍女 |
|
45 |
新南村摩崖造像 |
明、清 |
三驅鎮石桌鄉新楠村東2.5公里 |
1龕、造像6尊,位於高5米的崖面上。始鑿於明,清補刻。龕高1.8公尺,寬5公尺,深0.7公尺。此龕造像內容豐富,上排左爲釋迦像,高0.85公尺,肩寬0.25公尺,頭飾螺髻,豐面大耳,袒右肩,穿袈裟,以結跏趺式坐雲朵上;右爲老君像,像高0.85公尺,肩寬0.3公尺,頭飾道髻,左手執拂塵,右手放一膝上,結跏趺坐於雲朵之上;下排右刻觀音坐蓮台,玉皇、王母娘娘、牛王菩薩等 |
新楠村佛耳岩摩崖造像
|
46 |
衛平村摩崖造像 |
明、清 |
麻楊鄉 |
距S205潼滬路1公里,距城區約18公里, 於1988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造像分布於寬6.2、高2.85米的崖壁上,共有造像3龕,刻像13身。其中,左側龕為方形龕,龕口方向315°,正壁刻立像4身,為阿彌陀佛和觀音像,左右側壁各刻童子像1身,後於左右側壁外另增刻2身像。龕右兩龕為後期增刻,兩龕之間為嘉慶十六年摩崖碑 |
|
47 |
玄頂村摩崖造像 |
明、清 |
高坪鄉 |
造像距離潼滬路約15公里,距城區約25公里,距上游水庫約15公里, 造像分布在高5、寬7米的崖壁上,現存摩崖造像龕8龕,計造像12尊。龕形主要為圓形和圓拱形,造像題材有三世佛、觀音、靈官等。玄頂村摩崖造像始刻於宋代,明、清有續刻 |
|
48 |
龍神村摩崖造像 |
清 |
寶頂鎮寶頂鄉龍神村西200米 |
共3龕,補修題記2則,位於長5公尺,高7米許的崖面上。刻於清代,」文革」致殘。頂龕平頂,雕觀音、日、月菩薩。中龕刻淨瓶觀音坐蓮台,龕平頂,高2公尺,寬1.3公尺,深0.35公尺,像高1.28公尺,肩寬0.36公尺。下龕,平頂,高1.23公尺,寬2.94公尺。造像內容:東岳、南嶽、川主、觀音等,均坐式,像高0.86公尺,肩寬0.36米許。另存清道光及光緒三十四年(1908)補修記2則,造像被近人彩繪 |
龍神觀音岩摩崖造像
|
49 |
東岳廟摩崖造像 |
清 |
寶頂鎮化龍鄉東岳村西北2公里 |
廟已毀,存高浮雕四柱三間三樓廡殿頂牌坊。面闊3公尺,通高2.5公尺。被近人彩繪。明間下爲弧形龕,正中一女端坐,頭搭披風,耳飾環,著2領大袖服,腰系玉帶,兩手各捧一瓶於膝上,纏尖足。明間額枋刻戲曲人物若干。左次間一女端坐,懷抱兩子;右次間刻一男,頭著硬角襆頭紗帽,穿官袍,系玉帶,兩子攀於肩上,蹬靴坐式,神態玩味。坊柱刻聯,明間柱聯」徐經尋壽萬姓添麒麟,5橋□□三仙賜桂兒」;次間門聯」蓮口抱佛果生佛□,載柳隱仙宛若苔蘚」。次間額枋〔存戲曲雕刻。坊上還存」聚仙樓」、」會仙閣」圖等。造像位於東嶽村三組,曹家坳山頂,距小大路500公尺,距城區約7公里,距寶頂山石刻景區約2.5公里,距化龍水庫約3公里。造像分布在西北崖壁上,共有摩崖牌樓1座,造像龕1個。造像龕寬1.4、高1.23、深0.4公尺,距地坪1.2公尺。牌樓四柱三間隔,廡殿頂,寬2.3米、高2.53公尺,明間和次間均開龕,柱上刻楹聯,額枋、折柱花板和平板枋上浮雕人物、動物及花卉圖案9幅。明間圓拱龕高0.9米、寬0.67米、深0.35公尺,內刻淨瓶觀音像;次間內的圓拱龕高0.6米、寬0.5米、深0.23公尺,龕內分別刻世俗人像 |
|
50 |
全佛岩摩崖造像 |
清 |
智鳳鎮登雲鄉阮家廟村9組 |
共1龕,5尊造像,位於長4公尺,離地高1.3米的崖面上。坐東向西,平頂龕,高1.6公尺,寬3.15公尺,深0.48公尺。淨瓶觀音居中,觀音頭戴化佛冠,身著哉領通肩天衣,胸飾瓔珞,雙手捧瓶於腹前,結跏趺坐於蓮臺上。通高1.44公尺,像高0.92公尺,肩寬0.35公尺,厚0.15公尺。左右分侍坐觀音各一,坐高1.22公尺,肩寬0.35米;兩側再分侍一童子。保存較好 |
|
51 |
青果村摩崖造像 |
清 |
寶興鎮柳河鄉青果村6組 |
共2龕,位於長4公尺,高1.8米的石壁上。1號觀音龕,高1.1公尺,寬1.2公尺,深0.45米;主像觀音高0.68公尺,肩寬0.28公尺,觀音頭戴高花冠,胸飾瓔珞,搭披帛,穿長袖衣,結跏趺坐於石臺上;左侍善財,右侍龍女。2號龕較小,內雕千手觀音像,觀音高0.16公尺,肩寬0.06公尺,飾手36隻,坐於蓮臺上;下有圓雕造像4尊,爲阿陀佛,送子觀音等;壁面存清乾隆十年(1745)造像記 |
|
52 |
天星村摩崖造像 |
清 |
寶興鎮天星村9組 |
共存造像11龕,經現人彩繪,位於長4.5米,高3.1米的崖壁上。均高浮雕造像。2號龕,半圓形頂,高0.89米,寬0.78米,深0.65米。造像爲淨瓶觀音,通高0.49米,像高0.32米,肩寬0.13米,結跏趺坐於蓮臺上,側一立像,略小。6號龕,半圓形頂,高0.72米,寬0.47米,深0.28米,主像送子觀音,通高0.47米,肩寬0.15米。3號爲釋迦佛龕,釋迦通高0.73米,像高0.45米,肩寬0.16米,側列文殊、普賢二菩薩。4號龕,刻淨瓶觀音,通高0.75米,像高0.55米,肩寬0.17米。餘龕多爲新補,-貌不詳 |
新菩薩摩崖造像
|
53 |
柿花村摩崖造像 |
清 |
中敖鎮柿花村南1.2公里 |
1龕、造像4尊,位於距地1.7米的桂花岩壁上。高浮雕造像。龕方形,平頂,高1.08公尺,寬1.3公尺,深0.85公尺。其中一像高0.36公尺,肩寬0.16公尺,爲面帶天真稚氣的小童。崖上殘見」大清元年滿月下浣補修……」。造像南距大足區約18.2公里,距中敖鎮9公里,距S205潼滬路約1公里,造像分布於一獨立岩體的東、南兩面石壁上,共有造像3龕,造像計8尊,另有摩崖碑刻4通。為佛教造像區。造像題材有觀音,文殊、普賢、雷公和電母組合等。碑刻上石時間為嘉慶二十一年、道光四年、道光二十九年、光緒二十六年 |
柿花村菩薩岩摩崖造像
|
54 |
梓桐溝摩崖造像 |
清 |
高坪鄉玄頂村南300米7社 |
廟已毀,存造像7龕。始鑿於明代,清代部分改刻幷妝彩。造像爲高浮雕。位於長9.5公尺,高3.5米的石壁上。1號龕,高1.5公尺,寬1.5公尺,深0.46公尺,主刻六臂觀音,通高1.1公尺,肩寬0.34公尺,雙手分執日、月,一手指地,一手持物,下兩臂膝間疊合上有寶珠。左右分侍一男一女。餘龕造像內容爲佛像、武士像等。另存功德題刻1則。造像距離潼滬路約15公里,距城區約25公里,距上游水庫約15公里,西距玄頂小學1.5公里, 於1988年被公布為縣級文保單位。造像分布於長0.81、高2.95米的崖壁上。共有造像龕2龕、存像4尊。第1號為觀音龕,為圓拱形龕,龕口方向178°,龕口高1.34、寬1.4、深0.3公尺,共刻像3身,主尊為觀音像,左舒相坐于山石座上,左足踏仰蓮上,左右壁面各刻童子1身,龕口外刻楹聯一幅。第1號龕右側壁面存有道光十六年和光緒七年摩崖碑2通 |
半邊廟摩崖造像
|
55 |
九蹬橋摩崖造像 |
清 |
高坪鄉高峰村東北1公里 |
存造像3龕,修路題刻等6則。刻於清嘉慶年間。1號送子觀音龕,弧形頂,高1.12公尺,寬1.32公尺,深0.35米;送子觀音像高0.55公尺,側侍女像各一,懷抱小兒。2號日、月觀音龕,高0.34公尺,寬0.24米;觀音手持淨瓶坐於水中的蓮花上,兩邊雲朵中刻太陽和月亮,主像高0.34公尺,肩寬0.07公尺。3號彌勒龕,高1.12公尺,寬1.22米;彌勒高0.83公尺,肩寬0.49公尺,彌勒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神態生動;側分侍一童。另存清代修路題記5則,清嘉慶造像記1則 |
|
56 |
九龍村摩崖造像 |
明~民國 |
高坪鄉九龍村5組 |
九龍村造像位於大足縣城之西21公里的高坪鄉九龍村5組,該處造像被當地老百姓稱為「玉皇廟造像」,造像刻於明、民國兩代,共編4號。第3號窟,為三教合龕。此龕為斜頂龕,高2.44公尺,寬5.08公尺,深0.65公尺,龕內刻六像。造像距離潼滬路約12公里,距城區約23公里,距上游水庫約13公里,西距青九公路150米,造像分布在寬0.75米、高2.73米的崖壁上,共有造像4龕,刻像11身。其中「三教龕」為方形龕,龕口方向180°,龕高2.24米、寬5.08米、深0.65公尺,龕正壁刻老子、孔子和釋迦佛等7身像,孔子像居中 |
|
57 |
老佛洞摩崖造像 |
明 |
三驅鎮長坪村1組(原新橋村1組) |
1鋪,造像3尊。始雕於明代,清代培修。弧形窟,高2.45公尺,寬3.9公尺,深2.25公尺。高浮雕西方三聖像,像通高2.2公尺,肩寬0.53公尺,厚0.3米;阿彌陀佛,頭著螺髻,身披佛袍,左手持寶珠,右手胸前置,以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座下一盤龍,背後存2光;左侍觀音,頭著花冠,身穿天衣,胸懸壽牌,瓔珞,左手執淨瓶;身高1公尺,肩寬0.5公尺,厚0.2公尺。右大勢至高1.05公尺,肩寬0.5公尺,厚0.2公尺,右手執如意坐蓮臺上,台高1公尺。存清乾隆十七年(1752)、道光十七年(1837)功德碑各1通。造像分布在寬約5米、高約3米的崖壁南面,計1龕3尊像。造像建造於明代,為佛教造像題材。龕口方向220°,龕高2.45米、寬3.9米、深2.25公尺,弧形頂。龕內主尊為佛像,坐高2.2公尺;左為觀音像,坐高1公尺;右為大勢至像,坐高1.05公尺。另有清代碑刻3通:為乾隆十七年(1752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兩通功德碑和一通殘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