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寨出來者
《城寨出來者》[註 3](英語:Brothers from Walled City)[6],是香港一部1982年上映的時裝電影,由錢小豪,高飛等人主演,藍乃才執導,亦是其導演方面的成名作。故事講述一對出身九龍城寨的兄弟之經歷,部分場景在九龍城寨內實地取景。 故事大綱故事講述程家俊(高飛飾)與程家康(錢小豪飾)兄弟自幼隨父親於九龍城寨生活,見盡城寨內的各種罪惡與黃、賭、毒等偏門勾當。他們的父親程元龍(關海山飾)在城寨經營麻雀館,某天被仇家所殺,臨死前囑託黑幫好友將兩子送出城寨。多年後程氏兄弟長大,家俊成為黑幫份子,負責管理舞廳;仍就讀中學的家康成為流氓,終日惹事生非,需兄長為他擺平恩怨。家康的女友張潔貞(廖麗玲飾)是警官張興祥(王龍威飾)之女,興祥得知女兒珠胎暗結後,指使與家康有積怨的黑幫頭目異形(王清飾)襲擊家康,潔貞隨家康逃走時墮樓身亡。興祥更是遷怒於程氏兄弟,強行讓家康染上毒癮,又設計讓家俊入獄。家俊出獄後發現家康已淪落為受盡屈辱的癮君子,家康在兄長面前進行了一場真人性愛表演後羞愧自殺,沒法拯救弟弟的家俊悲憤交集,前往報仇。[1][7][8][9][註 4] 演員表
製作九龍城寨是位於香港九龍城的一個區域,基於其特殊的歷史原因,港英政府對該地沒有管轄權,令該地逐漸發展成無政府狀態社區,通常被視作黑幫與偏門行業活躍、罪惡溫床,常被稱為「三不管」地帶。在九龍城寨實地取景的電影聊聊可數,本片是其中之一。[9][10][7] 1980年代初,香港老牌電影公司邵氏兄弟在電影新浪潮下尋求突破,提拔了一些新晉導演嘗試不同類型的作品,本片導演藍乃才即為其中之一[14][15]。藍乃才是電影攝影師出身,已效力邵氏多年,他的導演事業起步於1981年與李修賢聯行執導的《單程路》。本片《城寨出來者》是藍乃才首部個人執導的電影,他亦同時兼任攝影師[16][17][18][19]。雖然風格寫實的本片被視為藍乃才的成名作,但後來他的作品以採用特效拍攝的邪典電影為主。[19][20] 據藍乃才自述,他某天乘車途經九龍城寨外時,觸發了關於本片故事的靈感;據他解釋,一般人將九龍城案視作不屬於香港的法外之地,但他希望在片中表達,出身城寨的主角兩兄弟,只是從城寨這個小「煙灰缸」(比喻罪惡溫床),進入香港社會這個更大的「煙灰缸」[21]。按香港版本的資訊,名義上的編劇是邵氏編劇組[22],藍乃才表示有撰寫劇本[21],實際參與者也包括梁鴻華,他同時亦在本片客串演出一角[12][23]。台灣版本則將蕭若元列為編劇[1]。 從構思至整個製作過程歷時8個月[21],開鏡拍攝則於1982年2月中旬[17]至5月中旬[3]進行。本片走寫實路線,甚多在市區實景拍攝的場景[4][24]。有關九龍城寨的情節,亦在該地實景拍攝共8天,事前獲得李修賢及王鍾協助,通過他們的人脈關係安排進入該地,拍攝期間李修賢每日親自到場坐陣[21](一說李修賢曾任本片監製[10],邵氏官方期刊《南國電影》亦曾記載李修賢及王鍾為本片幕後人員[25])。武打演員王龍威透露拍攝期間曾受到挑釁,有動武的衝動[4]。 主要演員高飛曾是邵氏旗下武打演員,離開九年後他回到邵氏,先在電影《大旗英雄傳》中客串演出,不久後便主演本片,並於拍罷後再與邵氏簽下兩年合約,同年7月正式生效。[26][27] 來自台灣的演員廖麗玲是片中戲份最重的女角[24],她拍攝時多次受傷[3],曾因額頭受傷而住院[5]。導演藍乃才亦曾因腿部受傷而住院[16]。 宣傳與發行本片的香港版平面廣告,有一句宣傳標語:「你無膽入城寨,要有膽睇城寨」,被認為用詞敏感。[28] 在香港,本片於1982年8月29日的午夜場先行試映[21]。1982年9月1日至14日在邵氏院線正式上映,票房為港幣4,040,050元。[6] 在台灣,本片於1983年登記,新聞局編號為2650[1]。1983年11月上映。[2] 評論當時《電影雙周刊》的影評均從本片是邵氏作品此一性質出發。當時一些觀眾開始崇尚外國留學歸來的新浪潮導演,對於邵氏舊有的片場式製作模式有所嫌棄,影評人張九及葉鼎均認同本片超越了對邵氏作品的一般期望。張九指出本片故事是一般通俗劇格局,偏向煽情,但編劇與導演在不少地方都用心鋪陳,亦稱讚高飛與錢小豪的演技彌補了角色塑造上的不足之處,高飛的表現尤其讓他驚喜;他又指在城寨拍攝的部分展現了很多細節,開首講述童年的程氏兄弟與軍裝警員從城寨外追逐至城寨內的一幕,顯示出城寨內外街景強烈的對比。葉鼎舉出程家俊面對自殺垂危的弟弟,以口對口呼吸試圖為他急救的一幕,認為此幕十分寫實,真情流露,但他觀察當時戲院觀眾的反應,卻有人稱之噁心,反映本片雖有突破性,卻不符邵氏院線觀眾的舊有口味;葉鼎又指出當時報章的影評多把本片與《舞廳》、《賊性》相提並論,但他認為本片的細緻程度遠超該兩片,可與同年焦點作品《邊緣人》比較,他婉惜藍乃才出身邵氏片場,並非留學歸來的導演,因而被看輕,亦影響了票房。然而,張九及葉鼎對程家康墮落情節的看法大相逕庭,葉鼎認為程家康長大後吸毒、真人性愛表演等情節,均是回應其童年在城寨見聞的情節,並對這種聯繫作出了「有條有理」等正面評價;張九則認為當中看不出因果關係,他反對片中所表達的「命運訊息」,認為程家康被害主要是其個性引起,其城寨經驗並非必要的情節。[13] 對於本片描述的1960年代(主角童年)九龍城寨狀況,當時麗的電視(邵氏的姊妹公司無綫電視之競爭對手)的新聞節目曾報道九龍城寨街坊會(該地自治組織)對此表示不滿,街坊會中人認為1980年代的城寨狀況跟60年代相差甚大,本片內容會影響城寨形象。[28] 註釋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